王逸凡
进进出出本是很正常的事,就像有句话所说的,“有的人走了,有的人还要来”。只是,这些当初对TOP充满无限憧憬的企业,好不容易才取得超级玩家资格,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选择中途退场呢?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样,这些曾经的TOP赞助商们,也有着各自退场的理由,下面仅简述几种典型情况。
IBM:战略利益考虑
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从2001年开始,曾长期赞助过奥运会的“蓝色巨人”IBM退出了TOP赞助商行列。
从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40年时间中,IBM一直是奥运会IT赞助商,一以贯之地向每一届奥运会提供信息服务。其间IBM还于1993~1996年和1997~2000年两度跻身TOP赞助商行列。从硬件软件双管齐下、打造世界顶尖品牌的总体战略方针出发,IBM不惜巨资利用奥运会平台,展示其品牌、产品和技术优势,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对IBM而言,它在这块“市场”投入实在不能说少,包括资金、软件、硬件、信息服务、解决方案,等等。
正当IBM准备在新世纪乘势而进时,国际奥委会利用重新安排2001-2004周期TOP计划的机会,决定把IT行业的TOP赞助拆分为硬件和软件(含系统集成)两个行业,IBM只能从中选择一项继续进行赞助。由于这一决定不但有悖于IBM当时的总体战略方针,而且还贬损它一直领先于世界IT行业的龙头老大的品牌形象,因而IBM对该决定断然拒绝。经过长达一年的谈判和僵持,双方未能达成共识。最终,IBM宣布从2001年起退出TOP赞助。
施乐:企业财政紧缩
美国办公设备公司巨头施乐公司与奥林匹克运动结缘始于1964年,施乐是文件印刷和办公用品的惟一提供商,在各届奥运会上,成绩公报都是由施乐公司负责印制的。作为赞助商,施乐向国际奥委会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1994年开始,施乐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的TOP计划。
UPS:后续推广乏力
世界上最大的快递公司UPS曾连续赞助过1996年亚特兰大和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以及1998年长野冬奥会。悉尼奥运会后,UPS却以“已经达到了商业目标”为由退出了奥运会TOP赞助商的行列。
UPS有没有达到商业目标不得而知,不过它在赞助TOP的后续推广工作中显然存在乏力的问题。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赞助商UPS原本希望通过投递赛票来提升在当地的知名度并传播其“很快、很可靠、最好”的服务特征,但是由于UPS在澳大利亚没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后来只得请当地邮政部门去做这件事,以致使其品牌因此蒙羞。
现在我们都知道,高额的赞助费只是开发奥运市场的入场券,作为TOP赞助商在奥运赛场上不能有任何广告行为,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在赛场外举行大量的广告、公关和促销等活动来达到宣传计划,提升品牌形象。如果后续推广跟不上,TOP计划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退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麦当劳:收益充满风险
美国芝加哥一家体育咨询公司的负责人杰姆•安德鲁斯说过:“赞助奥运会可以算得上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了。除去巨额赞助费用,赞助商还需要花费大量的广告、活动等经费。假如你的公司不是像可口可乐、柯达以及VISA公司那样营销大众消费产品,那么赞助奥运会就是一种浪费”。资料显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大约只有25%的企业有所回报。
最近一期TOP计划赞助门槛高达6500万美元,即算是财大气粗的跨国巨头们,也不能不考虑水涨船高的TOP计划能否取得合理收益的问题。在全球119个国家共有25000家餐厅的麦当劳公司于1976年开始参与奥运会的赞助项目,1997年首次成为奥运TOP赞助商。随后又继续成为奥运TOPV(2000-2004)计划的赞助商。2003年7月,却一度传出了麦当劳公司不再参与2008年的奥运TOP赞助计划的消息,原因是麦当劳在经过仔细测算后,觉得过高的赞助费物失所值。尽管2004年3月麦当劳公司宣布续签8年的奥运赞助合同,但TOP计划收益充满风险的问题仍给期待加入者敲响了警钟。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联想花费数亿元赞助TOP计划,这可以看作是落实杨元庆“联想国际化”战略目标的一部分。按照设想,联想将依此在传播上打通一条通往世界的罗马大道。
各期TOP计划赞助情况(划线者为已退出的赞助商)
届次
(万美元)
数目
(年)
名称
TOPⅠ
TOPⅡ
TOPⅢ
TOPⅣ
TOPⅤ
TOP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