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的豆花情结

(2011-07-29 16:50:25)
标签:

回乡

社会

生活

情感

家乡风味

杂谈

分类: 回乡的日子
今天二娘带我去买了个多功能豆浆机,可以打豆浆做豆花,也可以打各种面粉,大约二十来斤重,确实我喜欢,有了这东西,我就可以在米国也吃上家乡的豆花了。别说是米国,哪怕是出了四川重庆,要吃豆花都难,豆腐到处都有,连米国也有,就是没有家乡的豆花。尤其是我们老家的豆花特别好吃,佐料里面添加的东西很多,和重庆的面条一样具有独到的特色。

还记得我04年去了一趟三峡,一路上,我好想吃老家的豆花,可无论在哪里都找不到这种快而价格便宜的一日三餐均可吃的豆花。在国内的时候,每天我上完早自习和第一堂课就喜欢走出校门,在校门口的小店吃上一碗豆花。我最喜欢校门口那家豆花店,老板娘的饭做得很好吃,正适合豆花拌饭,佐料也很地道,是那种有点粗粗的辣椒面,很香很香,豆花看起来很嫩,吃起来绵绵的口感,很多老师都喜欢到那家小店去吃豆花。

豆花和豆腐以及豆腐脑都不同,豆腐脑太嫩,豆腐太老,豆花介于二者之间,加上丰富的佐料,和饭一起吃很有风味。我们老家在豆花的佐料上狠下功夫,佐料一般是:干辣椒或者青辣椒酱,酱油,芝麻油,花椒油,味精,炒香的芝麻和花生小颗粒,小香葱,家乡的鱼香菜,盐,姜蒜水,大头菜颗粒等十多种,自己吃的时候,用这些佐料拌一个辣椒碟,拌豆花下饭。下豆花的饭要做得不硬不软,恰到好吃,最好是不粘不糙的那种大米来做。有的人爱加点醋,有的人不爱吃辣,可以少放一点辣椒酱,有的人爱吃咸点,就多加点盐,一句话,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佐料。

记得05年老公第一次来中国看我,我觉得老家最好吃的无非是豆花,他一定喜欢,于是把他带到小店里去,他却说不好吃,究其原因,是他喜爱那种老点的豆腐,不喜欢这种嫩嫩的口味,那豆腐脑他一定更不爱吃了。我有些失望,他安慰我说:“只要你喜欢,让你吃个够,到了米国,就吃不成了。”他看着我吃得很香也很安逸。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什么好东西吃,家乡人最爱吃的就是豆花,每年新黄豆出来,就是那种小小的圆圆的金黄色的豆子,必然做上大大的一锅豆花,蒸上一大锅香香的饭,全家人大吃一顿。外婆最爱做豆花给我吃,每次去看望外婆,不管是不是豆子丰收时节,外婆都会做上一锅香香的豆花,就算是家里没有了黄豆,外婆就到邻居家里去借,也要给我弄上一锅香豆花。家乡人院子边上几乎都种有那种鱼香菜,是拌辣椒酱的必须佐料。年幼的我,每次都能吃两大碗豆花,外加两碗干白饭,外婆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吃得那么香甜。每次一吃豆花,好像肚子就变大了似的老家的豆花情结。那时候我有句口头禅就是:“见了肉我使劲吃,见了豆花我拼命吃。”足见豆花是多么好吃了。我喜欢去看外婆,不但是那里有疼爱我的亲人,好玩的朋友,更有我爱吃的豆花!老家的豆花情结

05年离开家乡的时候,豆花才二块五一碗,外加可以无限制吃的米饭;06年我回来,豆花是三块钱一碗,一样是无限制吃饭;2010年我回来,豆花变成了五块钱一碗,还是无限制吃饭;如今我又回到家乡,豆花成了六块钱一碗,一碗豆花反应出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那天我一到家乡,就出去吃了豆花。记得06年回来那次,我专门走路到学校门口那家店去吃过豆花,如今不知道那个女老板是不是还开着豆花店。虽然我到家乡那天已经是正午过后了,很多小店都没有了豆花,我硬是走了很多条街,找到了豆花。即使小店里的豆花不好吃,吃起来一点都没有绵劲,水水的感觉,我还是喜欢,我等不及吃妈妈做的软绵绵的豆花了,也一定要满足一下我多年思念豆花的胃。

第三天,妈妈就给我做了豆花,可做得老了一点,但绵绵的口感,吃起来一样舒服,我吃了好多好多,直到不能再吃了才放碗。前些天,我又叫妈妈给我弄了豆花 ,这次比较嫩,更好吃了,我一口气吃了两碗饭,一大碗豆花,摸着胀胀的肚子,觉得好舒服。家乡有句谚语:豆花吃了门槛都翻不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哪怕吃很多豆花,肚子很胀,但那种胀胀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

不管我是出门读书,还是出门旅游,还是如今海外生活,唯一让我生生不忘的就是家乡的豆花,有时候连做梦都在吃豆花,醒来没有吃豆花的地方,心里时常泛起一丝遗憾。米国有豆浆机,可那是烧熟了的豆浆,只能用来喝,不能做家乡的豆花。我也曾打听过哪里可以买到豆浆机,这次终于得偿所愿,买到了我心仪已久的豆浆机,不但小巧而且不算重,我可以自己在米国的家里做豆花了,安慰我牵挂豆花的胃。写到这里,又想吃豆花了,临走前,叫妈妈做上我喜爱的豆花,作为临别的一餐吧。这就是我的豆花情结,致死不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经年相会
后一篇:往事、情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