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母芭蕉扇里的故事---白耳狼(2)
(我的祖父祖母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们一生洁身自好,烟酒不沾,均高寿谢世。他们也没读过书,但却是口述故事的能手。尤其是我的祖母,每每吃完晚饭,芭蕉扇一扇,便问我:“昨天的故事记住没?记住了奶奶给你讲新的。”就这样,我从祖母的芭蕉扇里听到过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都模糊不清了,但有些却记忆犹新,历历在耳。从今天起就把记住的故事写下来,博大家一乐。〕
昨天讲到施义向施大娘报告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您道是啥大秘密?这得从施义第一天上山打柴说起。
那天一大清早,施义哼着乡间小曲直奔王家屯西山梁子。为什么直奔西山梁子呢?原来这也是有缘故的。东山、南山和北山,都属于王员外王典家的私山,未经王家许可,别人是不敢擅自上山砍柴打草的。唯独这西山是村里公用的,由于大家都一股脑地奔西山砍伐,年长日久,西山的柴草越来越少,打柴人走的路也就越来越远,渐渐地已经打到了邻屯地界。
这邻屯叫李家屯,也有一个享誉四邻的员外叫李翰林,与王家屯的王员外王典早年同朝为官。李翰林曾经做过太子太傅。或许是一个山沟不能同时亮起两盏大灯的缘故吧,身为户部侍郎的王典与太子太傅李翰林常常发生龌龊。后来李翰林得机会通过太子关系参了王典一本,皇上一生气,免了王典的职,贬为庶民发配还乡。不料李翰林也好景不长,被人参本告发他鼓动太子篡位,险些丢了脑袋。多亏太子和皇后在皇上面前求情,才幸免一死。于是惶惶然返回家乡隐居起来。常言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回到李家屯,李翰林虽然没了朝中做官的威风,但家财万贯还是有的。由于王典与李翰林的这层过节,王家屯与李家屯多年不相往来。可是内下里王典与李翰林还是在互相仇视。王典所以放弃西山让村里人随便砍伐柴草,是因为他心里明白,柴草会越砍越少,一点点就会波及到李家屯。王典还知道李家屯的山山水水都是属于李翰林的私有财产,如果自己直接出面与李翰林对决,说不定会惹出大麻烦,如今利用民众去招惹李翰林,而自己坐山观虎斗,岂不解恨又解气!“你李翰林个人势力再大,怎么可以与一个村的人为敌。”想到这里,王典会心地笑了。
咱们再说施义,正在沿着西山梁往山上走,突然听到一声凄惨的叫声。闻声走去,在山梁的小沟邦发现一只狼被夹子打住了。嘿,还是一只白耳狼。施义来到跟前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中的砍刀。可是他下落的手突然停住了,因为他蓦然发现那只已经被夹断左前腿的白耳狼在无助地流泪。施义本是一个善良憨厚的孩子,平时最受不了的就是看见有人流泪。就在他愣神的时候,他发现这只白耳狼不但流泪,而且两只眼睛还在哀求地目视着自己。施义仍然犹豫不决。因为打小他就听大人说过,白耳狼是狼中最聪明也是最坏的动物,偷鸡、吃幼儿什么勾当都干得出来。想到这里,施义刚刚放下的手又举了起来。可就在他要下手砍杀的时候,他发现白耳狼向他慢慢地屈下了另外一条前腿。施义再次放下砍刀。“你是想让我放了你?”他也不管白耳狼能不能听懂。令他意外的是,白耳狼听了他的话后竟然使劲地点头。施义惊呆了,他再次问了同样的话,白耳狼听后依然使劲点头。施义双眼模糊了,他忘记了眼前是一只可以吃人的狼。他扔掉砍刀,使尽吃奶的力气,掰开铁夹,轻轻地把白耳狼受伤的腿取出来,并撕下自己的衣襟为白耳狼包扎了伤口。白耳狼慢慢站起来,又向施义点了点头,便一瘸一拐地向山顶走去。施义痴痴地看着白耳狼消失的身影,脑子里一片空白。
打了两个时辰柴,施义有点饿了。他去取老母亲给他携带的干粮。走到大树下,他竟然发现一个白胡子老头刚刚将他袋子里的最后一口干粮放在嘴里。吃完后叭嗒叭嗒嘴道:“这玉米饼烙的不错,可惜太少了。”施义好想发火,可是看到老人心满意足的样子,他又顿生了几分欣慰。“他一定是几天没吃饭才会这样的。”施义这样想着,不但没生气,还主动把随身携带的水送给老人喝。老人也不客气,接过水壶,咕咚咕咚喝了个底朝天,而后连个谢字也没说,一瘸一拐地下山去了。
就这样,施义一连三天的干粮都被这个白胡子老头以同样的方式攫取了。到了第四天,施义刚刚走出村头不久,就在去西山的路上遇见了那个白胡子老头。老人拦住他道:“你心地善良,惜他命,舍己财,自当有好报。今年七月七日将会发大水,你宜早造船筏应急。你可以把这消息告诉大家,但是大难临头时你要牢记,救什么都不能救人!”老人说完轻轻地拍了拍施义的肩膀,便一瘸一拐地离开了。突然,一阵旋风刮来,把老人团团裹住,转瞬,风住尘消,不见了老人踪影,却有一只白耳狼一瘸一拐地向山上走去……
施义有鼻子有眼地说完最后一句话,“咣”的一下倒在炕上不省人事。这下可把施大娘下死了。(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