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大赛的潜规则.
(2010-07-22 23:25:28)
标签:
葡萄酒大赛潜规则美食 |
看到小齐他老姐写的文字,很有趣.转过来让大家了解所谓葡萄酒大赛和一堆金银铜牌.也揭开了我心中的迷团.
一直以来我有这个想法和疑问,我最多能在一次品酒时段内(2小时左右)能清醒明白较有效率地品鉴到数十(<50)款干红,味觉就已经麻木(单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重型坦克,那更是厉害),越往后,单宁的作用会逐渐叠加,无法公正评判后续的酒款. 而葡萄酒品评大赛一天上百款,乃至数百款酒的连续品鉴量,我很难维持味觉和嗅觉的感知水准,我推辞了一些比赛的邀请,因为我觉得我的能力无法实现一致的公正性.一直以为那些"评委"比我有更强大的耐受力.
今天看了Chantal的文字,我终于明白了. 我多虑了!大家都一样。
尝过不少国内外所谓大赛评出的获奖产品,不少令人失望和质疑,可能很大原由如此。
****************************************************************************
评审的那杯苦酒 Wine judges’dilemna
这么受罪的活儿为什么做
四月初,在上海还被不寻常的冷空气纠缠时,我搭了往赤道飞的班机到新加坡去,喝酒。
一共四天的行程,去头去尾,只有两天喝酒,据估计这次有五百多款葡萄酒参加比赛,而我们大概有十五个人,每个评审平均得喝上近两百只酒。这样的葡萄酒比评活动总让同行听了口水直流,而我,一想起来就开始牙痛。牙痛
回想起六年多以前到意大利的酒展Vinitaly担任评审,那也是一次极难忘的战斗。 主办单位发帖邀请了全球代表,每个国家一人(除了意大利本国以外),全场大概有近百人的评审,当时我住在香港所以代表香港参加比评。四天半的品酒会里每天平均要喝上约六十款葡萄酒,红的白的、气泡酒和甜酒轮流上阵。第一天上午的味蕾还清醒,人人聚精会神,气氛十分有凝聚力,但从下午起休息的时候意大利裁判们便忍不住到来杯expresso然后继续应战,其它国家的评审在隔天便步入后尘,浓缩的意大利咖啡成了保持头脑清醒的救命稻草,休息时,排队等咖啡的人比上洗手间还多。
四天连战下来,我对着镜子观察,舌苔已经彻底染色,而嘴唇和牙齿也不乐观,不笑还好,一露齿全黑,最糟的是怎么刷也刷不掉,灾情惨重。喝了整天的酒,一天八小时下来人都散了,晚餐时看到酒杯都会抖,只能跟侍者挥挥手,给我一杯水就行。在意大利喝水
担任了许多国际比赛的评审,却没有一次能在我们尝的酒和得奬的酒之间得到验证。我的意思是,这些最终拿了奬牌的酒是否真的是我们评选出来的精英
所有的酒由主办方编组,每瓶上桌的时候全身给裹得密不通风,评审们面对的是葡萄酒和它的代码,这样的盲品是为了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同时也可避免商业关系而导致给分的偏差。评审们在两种环境下品评,第一种是“绝对式”- 会场中严禁评审交谈,而且所有评分直接交回主办方,气氛严肃的Vinitaly属于这种。另一种为“半正式”,品尝时不可说话但末了在给分时可以交换意见,新加坡和几年前的Tempranillos al Mundo就采取这种方式,评审们可以针对某些意见分歧的酒进行讨论并达成协议。而评分方式则根据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做法,一般说来以百分制的为多(法国则以满分二十),也有给与名次的,也就是说在同一组中最欣赏的为第一名,分数也就越高(比如说需要挑选出5之酒的话,第一名的酒则给五分)。百分制的一大缺点在于评审们给分的宽松尺度不一而会出现争议,打个比方,同一款酒的质量一般,评审A给83分,而评审B只给75,尽管两人都同意这酒不尽人意,但因为对B评审来说75代表者质量平平,而A评审认为83已经体现酒的质量不够好。名次制就没这个误差,但是只能对小规模的品酒进行,对于上百只的酒来说在操作上有技术上的困难。
分数打完后,另一个问题接着来了,奖牌是怎么诞生的
根据OIV的游戏规则,95分以上者为金,90-94为银,85-89为铜。在我品的近两百款酒里,只有三款我给了铜牌,没有银更没有金。可是,一个葡萄酒赛里能没有金牌
最悬疑的部份是比评中酒都是盲品来着的
ps.根据身经百战的老评审Joel
Payne说,只有加拿大办的酒赛忠于裁判们的评断,不放水不乱升等,没有金牌就从缺。问题是有多少像这样的酒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