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表演自然流淌(一)

标签:
文化 |
分类: 莫言戏剧 |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0/6/5/22663310_6396416.jpg
写在《马哈歌尼城的兴衰》演出之后
流淌
电影学院的张辉老师说,你这戏特别适合电影表演。
这是行家。
一出布莱希特戏剧,一出先锋戏剧,包含着丰富的动作、复杂的调度、处处的激情、时时的间离,特别“话剧”的一出戏剧,怎么就成了电影表演呢?
这里边就有了本与末的问题。
在舞台上,一样可以进行电影表演。
在银幕上,一样可以进行戏剧表演。
并不是分寸感那点东西。所谓电影表演比较生活、细微,戏剧表演比较激情、鲜明,这种说法基本可以归入无知,客气点说是过时了。可以在瞬间举出一百多个反例来。
关键看的是,你的心灵是属于哪一种的。
“长时间的准备,多年的等待,自然的流淌”——这就是表演的秘密。
你在舞台上声嘶力竭的叫喊,谁也不觉得你是真汉子。你经历过人生的大艰难,往那里一坐,就是力度。
去建筑工地上找几个工人,看看他们的手,你就明白什么叫磨难。化妆师工艺再精深,能把手化出很多血口子,但是化不出磨难。
看你心里流淌的是什么东西。看你心里爱的是什么东西。
昨天在电影学院答辩,一位女研究生说她会很多种表演方法,但总是搞不清应该用哪一种才是最好的。我说,你就用你最爱的东西去演就好了。不一定是表演方法,你爱什么,就用什么去表演。她想了一阵,说:对。
角色
《马哈歌尼城的兴衰》中的很多角色,和三年来07的“专业秩序”并不匹配。我们已经形成了若干骨干演员,创作思路,在毕业大戏中全都打破了。
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0/5/29/22302089_6396416.jpg
方晓是班里非常特殊的一个同学。她的学习成绩很好,英语出众,领悟力极快。每次上课,我的话总有两个同学能够在第一时间听明白,一个是方晓,一个是朱金樑。这是文化水平高的结果。方晓在两年半的学习中几乎没有放过什么光彩,在大戏中也早做好了当场记的准备。但是方晓有着出色的语言能力,原本也是报考了播音系的。她一上场,舞台节奏立刻提升,靠的还都是语言。大戏演完了,07依旧只有方晓能够在最合适的节奏点中接续前面演员的台词,就算稍有差池,也可以用自身语言的节奏加以调整。这个本事几乎没有第二个同学能够达到。同时,方晓语言中的那种傲慢和理性,也没有第二个同学能够实现。珂珂是一个假装傲慢的贤妻良母,于微则彻底是一个贤妻良母。在毕格贝克的位置上,没有人能够超越方晓。虽然她毕业后就不再从事演员行当,虽然她两年半中从未塑造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大戏中,她的自我中可贵的东西,自然地流淌出来了,构成了优秀的表演。
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0/5/24/22058527_6396416.jpg
马达的情况众人皆知。我说过,如果按照传统那一套培养马达,估计一定会生产出来一个三流演员,毁了一个彝族好汉子。还是让他粗放的成长去吧。假如让马达套上长袍,假模假式地说什么“二十年前在无锡,有一桩很出名的事情”,那不叫培养演员,那是摧残人。粗放不是不管,你要做夜里原野上空的那颗星星。本来在大戏中专门为马达增加了一个叫海因茨的打手角色,利用他的形体能力,打完收工。但是在排练中,马达原灵性的表演方式,在歌队的零星对白中,总显得与众不同,颇具质感。于是果断决定将马达换上扮演三位一体摩西。非常令人高兴的是,全班同学一致同意,包括之前扮演摩西的两位同学,他们瞬间变成了歌队演员,而毫无怨言。自此,马达同学充分使用了他“原灵性”的表演方法:记不住台词,天天迟到,不断地遭受批评和承认错误。当罚他去给全班买100元水果时,他拎着塑料袋回来时自豪地说:这是120块钱的,一副立了大功的样子。这个家伙在舞台上打嗝,耍弄硬币,在灯杆上攀爬,问他,一定说是特意设计的,于是都用到了剧中。其实不都是设计的,谁都清楚。原灵性起作用了。一般演员都可以演得很准确,但却享受不到在灯杆上攀爬的乐趣。07班的就能,他们各自能够找到各自的乐趣。
http://img18.tianya.cn/photo/2010/6/4/22603595_6396416.jpg
仨儿胡艺潇是一个传奇。如果凭形象,他的入学会被很多人判定为“腐败了”。但是在舞台上的光彩,不敢说得太大,当下中国在校的表演系学生中,不会有比仨儿更优秀的演员了。仨儿是一个“下岗再就业”的典型,自己的角色被拿掉了,几个兄弟去搞乐队,做好了在19:30前拥抱精彩的准备,也就是说跟正式的演出没什么关系了。但是每当你需要一个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人的时候,总是非他莫属。来个叫卖!来个裁判!来个包公!来个弹钢琴的!全班同学的手都会指向仨儿。什么叫戏疯子?保尔独唱的时候,仨儿负责钢琴伴奏。此处本无戏,但仨儿从侧台过来,总是扮演成一个醉酒的的老黑人,跌跌撞撞地走向钢琴,弹完了,又跌跌撞撞地回去。由于没有光,仨儿的这般设计观众几乎都看不到,但他这样演了十场。这就叫演员,这就叫戏疯子。我和付聪在侧台看了他十场,没提醒什么,也没要求什么,我们看到他沉浸在自己的享受之中。几位03师兄说:演戏那劲儿对了。这是行里一种特别高的评价,用非常通俗的话来表达。
令人欣喜和略感痛苦的是,我们可能是为中戏培养了一个硕士、博士,让中戏拥有一个未来的传奇。能够剩下的,也就是我和仨儿在招生口试中的对答故事了。也许在未来,赵宁宇的名字会被写成“一位考官”,因为仨儿的成功必须归功于一所更有名的学校。这就是社会规则,处处马哈歌尼。
没什么,都是中国的表演系,都是中国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