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老,学生不学-下(连载三)
(2009-04-05 21:23:29)
标签:
娱乐 |
分类: 表演艺术! |
新世纪表演系学生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表演专业的学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和事业的关系、学生和院校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学生和事业的关系。
以前,报考院校和院团几乎是成为演员的唯一途径,在院校获得学历,或者在院校进修,是演员在院团工作重要的技能培训和身份证明,国家政策也保证了这一制度的延续性。无论影视剧创作,还是话剧演出,演员都被要求是专业的。即使少量非职业演员有机会登上银幕或者舞台,只要他还想继续这样的生涯,就必须要院校或者院团中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今天,这种局面已经打破了。成为演员的途径千千万,并没有哪一种更加高贵或者便捷。演员的来源多种多样,并非投考院校一种。院校中的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依赖的也不仅仅是院校提供的教育及身份。当下的现实是,院校之外的种种作为,似乎比院校本身更加能够给学生们提供走上专业道路的机会。于是,院校已经不再是学生和专业发生关系的唯一途径,也不是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唯一途径,它只是学生专业生活的一站,一个可选择项,具备了可以替代性。
学生和院校的关系。
以前,学生和院校具有某种隶属关系。学生考入院校后,即成为表演事业的后备人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沿着院校——院团的方向前进,学习,成长,并最终进入某一级别的院团,从事表演等艺术创作工作。如今,这样的体制已经被打破,当一个又一个非院校出身的演员大红大紫的时候——比如王宝强和孙俪——演员和专业的关系,院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开始发生意义上的变换。
同时,院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傅带徒弟的包干式教学方法,被一种借用于普通文理科的课程体制代替,“存乎一心”的“运用之妙”被视为土办法,量化方式大行其道。教师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地点对对应的对象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这一切被一些复杂的表格和计算公式所统辖和规定,他们的科学性根据之前的教学经验被假设为充分,手工作坊升级为流水线,据说流水线的生产效率高且质量上乘。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教师不再是权威。在学生心目中,先生确确实实成为了一个先学之生。学生有很多种选择,和教师学习是生活方式之一,完全遵从教师的要求也只是可选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院校的纪律和章程越来越宽松,学生有充分的可能自行设计成长之路。学生甚至有权力脱离院校体制而加速成才。
教师和其所代表的院校只是提供信息的来源之一。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其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几乎和教师同步。教师与生俱来的优势已经丧失,权威性也完全可以质疑。民主的学术气氛也被代换为对固有观念、知识、技能、规矩的质疑:教师说的一切是否能够行得通?不幸的是,时下的影视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和教师们死守的“教条”截然相反的例证,这些“教条”往往和艰苦的磨练、无谓的付出相联系,并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教育政策继续为学生们“松绑”,给于更多的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机会时,教师的价值遭遇了进一步打击。因为,当某种强制意义的教学授受之效果尚不能尽如人意的时候,“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想主义尝试大多失败,新世纪学生普遍难以自主完成学习,并直接拖累了教师所掌控的课堂部分的效果。
最后,主动或者被动地,教师在相当程度上经常以在艺术创作中获得成功的例子教导学生,这些例子的说服力便经常超越教师本身。由于信息传播的发达,教师了解的一切几乎都为学生所了解,学生还知道很多教师并不了解的其他信息。院校的规约已经被社会的规约李代桃僵。众所周知,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并非全部因为专业出众,当院校和老师对于那些得到社会认同——哪怕是虚假的认同——的例子表现出过度的肯定时,他们所本应遵守的准则便在无形间变得不那么权威了。
院校和老师,应该独立于社会,至少在学科的意义上。
能够把握得当的,凤毛麟角。
影剧一枝花,全凭腕当家(连载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52510100cu4v.html
老师不老,学生不学-上(连载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52510100cwz8.html
老师不老,学生不学-下(连载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52510100cyfq.html
表演教育政策调整与教学现状(连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