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轰轰烈烈。
2006年,中国电影市场遭遇无间道。
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达到创多年内记录的48亿人民币,国人欢呼中国电影复苏在即,锦绣前程。对于即将到来的2006,也是充满了希望。所有人都渴望2006年中国电影能够再创佳绩,突破50亿,甚至冲破60亿、70亿...
但这只能是渴望。
事实上,中国电影市场在2006年必将遭遇滑铁卢,进入无间道。
为什么?这是2005这个特殊的年头和2006这个正常的年头决定的。
2005年是个特殊的年头,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不仅仅电影本身扎堆,产量到了260部,就连广电总局、影协、电影频道等组织的活动都扎了堆,三亚金鸡百花电影节、华表奖、电影人大联欢、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国际研讨会、电影百年论坛、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研讨会、无数首映式等等等等。
决定票房的,还是电影院里的业绩。2005年,三大类电影扎堆,凑成了票房的历史记录。
第一位的自然是国产和合资的大片。这几年本土制作已经超越了进口电影,《神话》、《无极》、《千里走单骑》、《七剑下天山》、《头文字D》、《如果•爱》、《情巅大圣》等等,票房都在1亿以上或者左右,虽然内中有些影片遭遇广泛批评,但是票房却是不差。这些影片凑在一起,以及加上情人节档、暑期档的众多影片和2004年尾计入2005年度的影片,票房已经上十亿。
第二位的是进口影片。2005年《指环王》、《哈里•波特》、《翻译风云》、《史密斯夫妇》等进口影片依旧保持着票房地位,虽然进口影片的盛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优秀的进口影片动辄千万以上的票房依旧,这又有了数亿。
第三位的是主旋律影片。《太行山上》和《任长霞》、《郑培民》带来了一亿的票房,还有一批不错的作品。别管是红头文件还是散客买票,票房是实实在在的。
在三甲之外,还有一批不错的国产影片,《孔雀》、《可可西里》、《独自等待》等等,有的票房不算太好,但是几百万几百万加一起,也是真金白银地入帐。《三岔口》、《求求你,表扬我》和《2046》也有票房。
电影院票房加一起接近20亿,还有一半多的是后产品和电视台、音像版权。
音像版权每部电影都卖,价格有高有低,但都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电视台版权算一小块,没多少钱。咱们是盗版社会,《太行山上》和《无极》连续有诉讼案发生,都是因为盗播。11月的反盗版大会英雄齐聚,但似乎没有拦阻住任何事情的发生。一个年收入不足百万的小电视台,因为盗播电影被罚掉几十万,结果会是什么?几百人下岗,地方威信扫地。所以,法院也没有办法。
一大块是电影频道。央视电影频道是最大的一块,10个亿吧,但是反哺很多钱去帮助数十部中国电影,拍摄百多部电视电影,制作十个左右栏目,承办各大电影活动,还有音乐剧《电影之歌》,花钱也不少,但还是电影界最赚钱的一个部门。还有上海和长影的电影频道,峨眉和西安的正在开办的电影频道,加一起也就是一个多亿吧。
还有就是后产品,小小一块,但是也有点收入。
2006年就不一样了。
按照2005的类别推论,三大源头都有巨大问题。
在国产片和合拍片范畴内,激动人心的大片甚少。年内能够提起来的只有《夜宴》和《墨子攻略》。老赵对于电影票房的预测还是准确的,比如《无极》上映前预测为2亿,还有对《七剑下天山》、《千里走单骑》、《如果•爱》的预测。《夜宴》是冯小刚的年度巨制,预期票房1.5亿。相信对于小刚导演和华谊兄弟来说的预期是2亿,未来的事实应该只能是1.5亿,有规律可循,除非有更长的档期。而《墨子攻略》,就算刘德华有5000万票房,总额也超不过1亿。其他重量级人物,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平、李少红在本年度都没有作品能够上映,田壮壮的《吴清源》不是商业大片,《以和为贵》在内地不会上映,此一类电影的票房收入大为下降。还有《理发师》和《云水谣》,但是…《霍元甲》算在本年度内,也不过加上1亿,总额会下去很多。
第二类影片是进口影片。2005年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下降了5%以上,所有进口大片的竞争力都是大幅下降。重现2005境况的可能性为0。《纳尼亚》和《金刚》的票房都计入2006年度,也比不了2005年。斯皮尔伯格、吕克•贝松、让•雷诺都来中国也只是个热闹,没有实际的用途。
第三类影片就更缺乏了。2006年的主旋律投放市场的很少,且不说曾经提到过的2005年各个影片,相比2005年《沉默的远山》、《生死牛玉儒》等影片都没有同样级别的作品产生。只有看宋江波导演在大连赶拍的张瑜主演的电影了。还有吕乐导演的《山乡书记》,极好的电影,但票房不会太好。
如此比下来,电影票房必定滑坡了。
电影频道的收入不会下降。但是由于2006中国电影的热点减少,各个栏目已经受到影响,收视率=广告额。频道能够做到平衡已经不错,增值部分是收费电视和海外收入。
由于《馒头》的影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内版权意识受到冲击,2006年的盗版问题会越发严重。已经出现了《闪闪的红星》遭恶搞的事件。
再有就是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国内影片无有热点,也不会再有因国际电影节获奖引起票房新热的影片。
所以说,2006年中国电影市场坠入了无间道。
后记:Spitle朋友,感谢你如此关注,也惊讶于你掌握这么多很准确的数字,看来应该是电影同行。那么我补充一下,2006年上半年1~4月中国电影票房异常火爆,比起去年同期提升了1/3。这里有几大原因:2005年11月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活动提升的人气;四部国产大片造成的声势;院线的继续整合和银幕数的增加使电影放映基数增加;半价票日增强了观影人数和票房收入。2006年还有一个喜人的现象,电影放映有反季节的趋势出现,情人节档最火爆的是动作片,等等,打破了以前电影放映的简单对号入座找季节的笨办法。不仅仅好莱坞大片顶硬上,国(港)产电影也有成绩,《天生一对》《购物狂》这样的一般电影成绩却是令人意外。但是,这才仅仅是4个月,称之为“暖春”亦可,之后恐怕就是“倒春寒”。5月过半,6月份最可怕的敌人来了,世界杯足球赛...1/3年的电影票房比去年提升1/3,也是基于去年前1/3票房的低基数。而且,2006年初上映的都是在世界电影范围内极优秀的作品,《金刚》、《纳尼亚》,以及多年没有看到他大银幕电影的李连杰。还有50天2006年就要过半了,半年统计...上半年最恐怖的是国产电影的全面缺席,去年基本上形成了国产/进口影片的交替上映,观众没有审美疲劳,今年熬到今天已经相当疲劳了。再有就是数据的问题,这些数字一般都是在上映期间是一个数,到了年底统计又是一个数,去年的《头文字D》和《七剑下天山》都有这样的情况。到了下半年,问题可就比上半年严重多了。而且,现在形成的巨片支撑国内票房90%的格局严重伤害了国内中小规模的制作,数字院线数年后才能全面铺开,所以...欢迎继续探讨。
边走边唱朋友:我非常希望2006年底我的预言落空,电影票房突破60亿甚至更多,但是...中国电影总体趋势是上升的,毋庸置疑,其关键是国产电影提振、电影院数量增加、中低成本电影普遍有不错票房。大片一年有几部?好莱坞也没有几部。我们的电影院太少了。在全世界十几万块银幕中,美国占了1/3,所以他们的总票房高也不足为奇。现在好莱坞电影正以每年5%的速度减少着收入,衰落已经开始了。2002年左右我给研究生上课,曾经预言5年之内好莱坞要遭遇衰退,大伙说为什么,我说是根据产业规律推断的,盛极而衰果然发生了。不是笑话人家,希望所有国家电影都好。人家有问题我们不抓住机会有人会抓机会,比如我们的近邻,人家已经大规模进我们的市场了!据政府预期中国在文化产业上有2000亿的上升空间,如果1/4由电影完成,是500亿。离现在差着十倍,还有很多工作要电影人干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