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莫言戏剧 |
这些天国话院子里在排两出话剧,一楼是宁春艳的《犀牛》,三楼是孟京辉的《达芬奇》。
这回孟京辉手中没有老队员,陈明昊、刘晓烨、李乃文都没在,更别说赵寰宇、杨婷、陈建斌,苏小刚、赵红薇都是元老了,还有几个演员是戏剧学院刚刚毕业的学生。但是一上三楼,看到的境况和13年前的《思凡》,8年前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6年前的《臭虫》完全一样,依旧是几把椅子,依旧是杀手游戏,当了父亲的孟京辉依旧是活力四射,北京腔极浓地说着“我觉得挺牛掰的”、“不过好像用不上”等等老腔,一帮演员的状态也是能量十足,孟京辉提出个话头,弟兄们就挣抢着抛出一堆解决方案,仅仅一个空姐倒水,就演化出几十种方案,嘻嘻哈哈把戏都分光了。有这么一群演员导戏真是过瘾。还是得服老孟,什么样的演员交给他都能变成他想要的味道,一茬一茬的新人也都对得上老孟的“点”,反过来让人增添了对中戏教学的钦佩。
三楼是宁春艳的《犀牛》,演员们一对词我就知道这个戏站住了,演员太优秀。年轻的章劼、施春玲、石展,大一些的户茜、罗筐,不太熟的王老师,那语言节奏,那音色,那气口……说实在的,各位都不是大红大紫的人物,但基本功却是旁人无法相比的。听听对词,就感觉和以前看过的《犀牛》是两个戏。再去时宁导满脸轻轻松松,对于戏已经毫无担心了。有这样一群好演员,导演可以把经力都放在主题阐述和舞台处理上,可这本来就是话剧导演应该过的生活啊。有些倒霉蛋,导个话剧根本谈不上主题、结构、节奏,天天声嘶力竭地要求音量、气口,说多了演员还有一万个理由等着,这样的导演,还是早点该干嘛干嘛去吧。
最近还和一个制作人、两个中戏导演系的毕业生、一个文科大学毕业的编剧聊过天,回想起他们的语言,居然也都是极有质量和魅力的。除了制作人,其他人还都是国话的红外围吧。
国话的院子是熟悉的,这里诞生过上百部优秀的或者不是很优秀的话剧。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本并不很满意的作品和演员,只要和手下的一比,就知道差距了,更让人痛苦的是,那里边也有一堆
20出头的小年轻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番调查研究终于让人明白,王侯将相,原来还是有种子的。没种的,浇多少水,除了把根泡烂,不会有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