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闲书

(2009-12-22 15:06:57)
标签:

丁晓禾

东野圭吾

分类: 书与戏

《算帐》(丁晓禾/新华出版社)

 

一下看了几本好书。

对于丁晓禾,我的社交小本本上定义为“书商”,括号,欠我钱的书商,括号完。他曾经给我、陈彤、石康出过一套书,但后来的钱只有石康要回来了,因为只有他跑到丁晓禾他们的上海总公司一坐半天,SO。

以前出来混的时候常见,也不算熟,因为他的金华口音很难懂,语速还极快,切切嚓嚓,结结巴巴,只有喝小二能听懂,“哎……再来一个小二”,那个话常被张弛模仿。可怕的是后来我还为某杂志采访过他,怎么采的?估计听个一知半解,回来自己慢慢编。那次他还送了好多他编的书给我,非常大方,完全是准备关门的意思。

他以前的笔名叫“西尔枭”——希望你的书畅销,跟李宗盛叫“倪慧虹”一个意思。没看过西先生的作品,没想到又写了,而且写得很好。如果不认识,真觉得是一泻千里酣畅淋漓,但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想到他说话的样子,就觉得话还真是密。

可密得有风格,是种独特的碎嘴唠叨的语境。封面上注:对一个父亲的秋后算帐。自传体,家庭史,时代的颠沛流离,“父亲”成为典型形象,生动活泼,卑微自大的命运,无知无觉的群像。父亲像一支离弦的歪箭,抖抖嗦嗦地射向地。有人用“信马由缰”这个词,真对。

中国人对父母是不讲爱的,不但不讲,恐怕还有主动疏离的情绪。我见过的大多数举止得体的人,在对待自己父母的时候,都是掩不住的不耐烦。我自己也是。但当看别人父母的命运,想到自己的父母,突然涌起大悲,不同格式不同大小的荒诞剧情,最终是殊途同归。

刚在豆瓣看见说这本书竟然被禁了,没事吧都?为什么啊?难道他们这一代人因为成长在文革就必须把青年时代沉默地空白么?

 

《白夜行》(东野圭吾 著/刘姿君 译/南海出版公司)

 

我丈夫一直推荐我看这本,二蛋也说她从意大利回来的飞机上,十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书很厚,我竟然看到舍不得睡,看完又失眠,现在每天五点才勉强睡。

人家是怎么编的啊!!不说缜密,也太有全局驾驭的本事了。看得揪心死了,完全跟着故事走,不会抽离出来。还有点不安全感。

“白夜”这个主题,太适合做日剧的旁白了,不过我不准备看电视版,肯定为观众需求改些俗套儿。我问别人,雪穗爱谁?别和我说爱自己这种话。最后那段看,是爱亮的。那一成呢?一成是那种视而不见令她不爽吧。他们说这里没有可爱的人,我觉得死掉的侦探还挺好的,他曾那么接近真相。

说句闲话,难道观众就非要看好人无条件好,坏人人无条件坏么?观众真那么浅薄么?我不信。

但我又特别讨厌那些演反派的演员非要BLAHBLAH发掘角色身上人性的东西,非不愿意承认演的是坏人,坏怎么了?人性个毛啊?

《十月围城》被人吹邪乎了,也没那么好吧?我想香港人在拍文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无奈,谁让他们那么识时务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闲书
后一篇:看闲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