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闲书
(2009-09-29 18:52: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与戏 |
《与神对话》(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美]著/李继宏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从无意到愿意写这个系列起,我还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之前不管什么书我都能写几句,读书心得么,有没见地不重要,实话实说就是了。知道有人看这个系列去买书,更事儿事儿地谨慎起来,觉得不能坑人。慢慢有朋友托付写评论,如果不太喜欢的书,也尽量写得希望人看出来是作业,腔调是不大一样的。但对于这本书,我还真不大知道说什么。
因为我看不懂。
也不是不懂。麻叔的《花出青嶂》,那我是完全不懂,所以只能转发别人的评论。这本部分懂部分不懂。。。也不是。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与神对话》在美国是极度畅销书,在榜上两年多。讲的是特背一人,不断写信给上帝问这是为什么啊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声音就回答他并跟他聊起来了,他的那些或悲愤或自我或恐惧的困惑都有了答案,据说是笔不由他控制而是带着他的手在纸上写着,那些请过笔仙儿的应该有过类似经验。。。我完全是严肃的说,不是讽刺。且这本书在畅销榜的分类是非虚构作品。
我丈夫说他很早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向他推荐的很奇怪都是某类隐约有共性的人。我是觉得如果一本书可以给人带来鼓励和信心,就有其价值所在。当然如果你说那么邪教的书也给那些盲目的信众带来鼓励我是不同意你的,总有一个基本的是非判断在。
这本书前半本的很多观点我是同意的,比如说人的境遇其实是内心的召唤。就像作者总是不停地问“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么倒霉啊”,倒霉就来了——“倒霉”同志还真是个听不出好赖话儿的直肠子(我这是不是在讽刺?应该不是,是开玩笑)。所以说内心意志很重要,神是你自己,是所有人,简单说就是命运掌握在您自己手里。你所做的一切,不必担心是对是错,都只是选择,你的选择。你总会想起你是谁,你的几百次前世。你甚至不是在经验,而是在创造。
后半本书当神开始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生老病死之类的,我对他迂回的回答方式不太欣赏,不过神既然是我自己,我自己并不生自己的气。书里说神是很爱开玩笑甚至偶尔暴粗口的。。。。。
我还想起另一本美国畅销书《一辈子做女孩》,小莉在人生DOWN到谷底时也向神发问,并且也突然有一天听到了回答。所以我并不怀疑其真实性。相信会有人对这本书有所触动,因而受益。其实它讲的基本上还是一种有爱的健康的人生观,是励志的。听说很多人看后痛哭,如果因此建立强大的个人意志,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今后的人生,那很好。不是没有过被一本书改变命运的事发生,即使不是你,也可能是扭头看到的别人。
ps.这本书的装帧我很喜欢。我多希望自己的书也像这本书把外面的皮儿拿掉的样子,纯白,几行小字
《七十年代》(北岛 李陀 主编/三联书店)
是从黄集伟老师博客里看到这本书,赶紧买来。
所有不再来的日子都书写不尽,所以它一直在。是永恒。
作者中画画的多,写诗的多。和我丈夫聊,为什么画画的写得好?因为绘画训练画家的视角更接近真实,不加修辞。他还说阿城为什么得好?因为也画画。
我尤其喜欢徐冰和张郎郎写的。问过我丈夫好多次,像咱们这些人假设身处“文革”,会怎样?跑?自杀?也就这两条道儿了。“像畜牲一样活下去”,难度系数其实是很高的。。。要么就早被弄死了。他却说,你怎知不是呢?也许就是那时的人再转世。。。。。
黄老师说这帮人都写得太好了,都是范文,都写飞了,“除陈丹青师的文字由于用力过猛多反不如退步集纽约杂记松弛朴真外”。我觉得陈老师是因为写太多了,写得多了,文人了,文字就自然讲究了。比如别的画家写一样事:这个东西什么什么什么。到陈老师写,就是:这个东西什么什么什么,如什么什么什么。这就是文人态了。也挺好,如果“如”得恰好的话。
书里好几个人说他们的七十年代是从1968开始,终于1976。77-79,不过是八十年代的前奏。所以,68年生人在精神上也是70后,77-79的。。。。就算夹皮沟的吧。
《恶意》(东野圭吾 著/娄美莲 译/南海出版公司)
这本太一般了。最后揭出的核不能说牵强,但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力。就算有,但没写出来。
据说《白夜行》巨好。
《普罗旺斯的一年》(彼得·梅尔[英]著/逸文 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又一本畅销榜上的。大广告公司的高管在普罗旺斯住下来,远离职场,从此只享受生活。
建造家园的点点滴滴,轻松愉快,与人为善,让人羡慕。也没啥回味不回味的,看完就完。
《我的配音生涯》(苏秀/文汇出版社)
上译厂故人旧事。老太太挺有脾气。
书中有张林栋甫年轻时回眸大照片,也太帅了。简直,唉。
另外应应景把背景音乐换成音乐小天才常石磊的《洪湖水浪打浪》。听说新光天地里PRADA、GUCCI都放的是红歌,不过放的是常石磊的《我爱你中国》,希望他因此大红大紫。听他的音乐就知道这是真爱音乐的人,即使也爱名利,肯定也都放在爱音乐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