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不识时务求知己赵燕国彰没事
找事
2003-05-30 15:58:42
《恰同学少年》是赵燕国彰的电影处女作,原名《没事找事》。尽管改了名,可还是觉得对于他和制片人冉然来说,这趟电影拍的,真个是没事找事。 本来看完电影,最想说的不是这个,是句由衷而出的恭维话:300万左右人民币投拍的低成本电影,近年来看了好些部,数这部为最强。难得看片的过程,感受到赵燕国彰强烈的,却受到良好控制的倾吐欲。这一点让人有些着迷,因为太多时候我们遇上的交流者,都是“一吐虽快意,分寸却难求”,多少地丧失了距离的美感。而《恰》一片,在你因为角色的表达和演绎而抵达最是会心会意的那一刻,赵燕国彰就适时地以定格或大穿帮等技巧打一个岔,消解掉多余的煽情。这样的情形在片中环环相扣,使观影的近200分钟时间,像始终面对了一个高明的倾谈对象,他(她)将憋屈已久的生命体察汩汩倾吐,却愿意配合你的吸纳、心境与接受力,有克制地掌握着一个度,让交流的信息和围绕这些信息舞蹈的情绪,多一分肥、少一分瘦地恰恰合适。克制与真诚都有体现,是交流的最好层次,《恰》片的交流,不会让接收者望风而逃,平心静气间共鸣已溢出胸怀。 接着说没事找事。很多国产片导演,通常爱搞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东西拍拍,那叫艺术的思想性,俯视众生的一种深刻;还有一些导演,爱在拍片时弄点花样耍耍,那叫新颖的拍摄手法,一般人拎不清的技术手段;再有的导演,爱弄点儿段子在片中讽刺讽刺兼乐呵乐呵,凭此勇攀票房高峰,多数骄矜艺术家不齿不为不能为的蹊径……而由《恰》看得出,赵燕国彰于此片,在上述方面都靠不上谱,偏去敏感、自省地讲述和关注渐渐淡忘、忽视在生活中的梦想,以及那些似乎处于边缘却何尝不具影响力的东西——你曾暗恋过的人、曾暗恋过你的人、正在妒忌你的最好的朋友、爱情与友情临界点处冰火交融的关系、苹果一样风干的情感,甚至生命中那些无意识的对抗……不谈艺术,不拱市场,散尽千金拍部片子在躁热人海中搜寻清凉知己,没事找事。 影片日前在电影资料馆试映,之后在一众观影者的掌声中,赵燕国彰和为此片奔命一般找资金的制片人冉然,关起门来痛哭一场。男儿掉泪无他,全因三年脚步踉跄、心血怠尽,始换来今日影片面众,云开雾散。影片1999年9月开机,不到一月即遭撤资,幸无一人离组,所有人工不计报酬继续拍摄。拍摄完毕后,无后续资金完成后期制作,筹资过程中,影片毛片偶然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协调员看到,2000年6月1日,影片收到斯德哥尔摩电影节来信。同年10月9日,电影节再次来函,询问影片制作情况,彼时为电影节参赛影片的最后期限。但影片苦寻资金未果,面临流产。2002年2月,中影集团第一制片公司为该片注入后续资金,影片得以再次启动……此刻记者看待赵、冉两个弹泪而出的男人,像看两个颤颤巍巍又心怀饱满的高龄孕妇,挨尽煎熬保全腹中块肉,担惊受累换来血脉相承的新鲜生命,竟又是了一场悲欣交集的戏外戏。 没事找事的影片最后改了名,每试映一次就收获一拨儿知己,这让赵燕国彰兴奋不已:“这部电影,想引起共鸣的人也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人,他们是知己。千金不易得,知己更难求。”仅仅怀揣这一点清心寡欲的《恰同学少年》,将于9月开始在首都各大学及部分影院放映,10月底则去会面一早与之握手的斯德哥尔摩电影节。(晨报记者 杨阳)
【关闭窗口】
找事
2003-05-30 15:58:42
《恰同学少年》是赵燕国彰的电影处女作,原名《没事找事》。尽管改了名,可还是觉得对于他和制片人冉然来说,这趟电影拍的,真个是没事找事。 本来看完电影,最想说的不是这个,是句由衷而出的恭维话:300万左右人民币投拍的低成本电影,近年来看了好些部,数这部为最强。难得看片的过程,感受到赵燕国彰强烈的,却受到良好控制的倾吐欲。这一点让人有些着迷,因为太多时候我们遇上的交流者,都是“一吐虽快意,分寸却难求”,多少地丧失了距离的美感。而《恰》一片,在你因为角色的表达和演绎而抵达最是会心会意的那一刻,赵燕国彰就适时地以定格或大穿帮等技巧打一个岔,消解掉多余的煽情。这样的情形在片中环环相扣,使观影的近200分钟时间,像始终面对了一个高明的倾谈对象,他(她)将憋屈已久的生命体察汩汩倾吐,却愿意配合你的吸纳、心境与接受力,有克制地掌握着一个度,让交流的信息和围绕这些信息舞蹈的情绪,多一分肥、少一分瘦地恰恰合适。克制与真诚都有体现,是交流的最好层次,《恰》片的交流,不会让接收者望风而逃,平心静气间共鸣已溢出胸怀。 接着说没事找事。很多国产片导演,通常爱搞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东西拍拍,那叫艺术的思想性,俯视众生的一种深刻;还有一些导演,爱在拍片时弄点花样耍耍,那叫新颖的拍摄手法,一般人拎不清的技术手段;再有的导演,爱弄点儿段子在片中讽刺讽刺兼乐呵乐呵,凭此勇攀票房高峰,多数骄矜艺术家不齿不为不能为的蹊径……而由《恰》看得出,赵燕国彰于此片,在上述方面都靠不上谱,偏去敏感、自省地讲述和关注渐渐淡忘、忽视在生活中的梦想,以及那些似乎处于边缘却何尝不具影响力的东西——你曾暗恋过的人、曾暗恋过你的人、正在妒忌你的最好的朋友、爱情与友情临界点处冰火交融的关系、苹果一样风干的情感,甚至生命中那些无意识的对抗……不谈艺术,不拱市场,散尽千金拍部片子在躁热人海中搜寻清凉知己,没事找事。 影片日前在电影资料馆试映,之后在一众观影者的掌声中,赵燕国彰和为此片奔命一般找资金的制片人冉然,关起门来痛哭一场。男儿掉泪无他,全因三年脚步踉跄、心血怠尽,始换来今日影片面众,云开雾散。影片1999年9月开机,不到一月即遭撤资,幸无一人离组,所有人工不计报酬继续拍摄。拍摄完毕后,无后续资金完成后期制作,筹资过程中,影片毛片偶然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协调员看到,2000年6月1日,影片收到斯德哥尔摩电影节来信。同年10月9日,电影节再次来函,询问影片制作情况,彼时为电影节参赛影片的最后期限。但影片苦寻资金未果,面临流产。2002年2月,中影集团第一制片公司为该片注入后续资金,影片得以再次启动……此刻记者看待赵、冉两个弹泪而出的男人,像看两个颤颤巍巍又心怀饱满的高龄孕妇,挨尽煎熬保全腹中块肉,担惊受累换来血脉相承的新鲜生命,竟又是了一场悲欣交集的戏外戏。 没事找事的影片最后改了名,每试映一次就收获一拨儿知己,这让赵燕国彰兴奋不已:“这部电影,想引起共鸣的人也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人,他们是知己。千金不易得,知己更难求。”仅仅怀揣这一点清心寡欲的《恰同学少年》,将于9月开始在首都各大学及部分影院放映,10月底则去会面一早与之握手的斯德哥尔摩电影节。(晨报记者 杨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