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打开微博,收到一位年轻人发来的私信,表达对高房价现象的控诉。问题主要有几个:
1、二手房价过高难以承受;
2、如何指导学生买房子,是不是要把上学的花费拿去买房子?
3、刚需买不起房,被房子绑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4、政府为什么不好好管管?
我就把这个问题发到了微博和朋友圈,先问问大家怎么看?没想到关注度超乎我想象。有人认为,读书不如买房,有人认为读好书再买房,还有人认为错别字有点多,不要回应。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看到大家在微博和微信上对此的评论。
http://mmbiz.qpic.cn/mmbiz/IQaLLDzPtdET02b3j1z7W04R1xChKMFJMJACLIBQmv4OiazqExibkUV8olK8z51TNicEuj3SupcSsFo6rRvyx3QX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看到这个提问,我又想到前段时间北京清华水木社区一篇比较火的帖子。中科院有位高材生写下“我恨我老板,他买房,却叫我搞科研”,他2007年读硕士博士,2012年留科学院继续科研,买房有点难,责怪导师没有教他有用的东西,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http://mmbiz.qpic.cn/mmbiz/IQaLLDzPtdET02b3j1z7W04R1xChKMFJZPKwUx7mn8TXpMqBVCzvhYQ2KtpJGZ47fMg4e4YBvIGJpJ2iboDgzY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看到这类消息,不论对错与否,我的内心首先是觉得很悲哀。高房价扭曲了不少人的价值观,让年轻人变得愤怒,让中产十分焦虑,让企业家热衷炒房。当年轻人没有希望,中产不再坚定,企业家精神衰退,这个社会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当然,这个锅不能都是房地产来背,房子本身只是个客观存在,是社会现象的折射而已。
我一直说,房地产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有着非常强的社会属性,房屋的价值也体现在其所附着的社会资源的多寡。作为商品属性、投资属性和民生属性兼具的事物,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好坏既体现居住水平的高下,投资活跃的高低,更体现社会公平的尺度。
关于房地产业如何定位?高房价现象如何认识?年轻人该怎么办?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新加坡模式还是香港模式?房地产业的今天是中国选择的结果!
曾经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年轻人的就业是包分配的,住房也是单位分的,倒也相安无事,但是消费水平不足是个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房改。房地产业该如何定位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当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走住房高福利的新加坡模式,或者高度市场化的香港模式。
适逢97年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乏力,亟需增长点,住房、教育、医疗等行业快速启动市场化步伐。我们学习了香港,政府垄断土地资源,控制供地节奏,逐步拉升地价,相对的供应不足加上蓬勃的需求,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房价也节节攀升。我们一开始的“高收入人群买商品房,中等收入人群租商品房,低收入人群住保障房”住房制度设计也变了样,大部分人都被驱赶进买房的道路。这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构成了巨大的负担。
选择香港模式,住房市场化的优势对中高收入人群和顺势而为的人们是有利的,但是弊端也很明显,无需赘言。不妨看看新加坡的样子!
前些天我去新加坡,交流起来觉得当地的民众幸福感比较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新加坡的商品房价格跟南京差不多,最贵的房屋大概也就1万元/平米,相当于人民币4-5万元/平米,南京房价追赶全球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让人愕然。但更惊人的是,80%的新加坡人住在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内(组屋)。组屋的价格只有商品房市场价的1/3-1/5左右,一般人工作几年都买得起。因为发达的捷运系统交通非常方便,因为社区中心齐全生活配套完备,居住满意度很高。新加坡公民结婚后可以购买新组屋,一生可以购买二次,而永久居民则只可以在二手转卖市场上购入组屋。在组屋购入后,一般上必须在屋主住满五年后才可转卖。
http://mmbiz.qpic.cn/mmbiz/IQaLLDzPtdET02b3j1z7W04R1xChKMFJCNia9kpia37YxzXeezibAqH8m83A7vdK16lYJlwhIrhy46ETMPLX0ME5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始于1960年。当时,新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下脱离,成立自治机构,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房条件比较差。李光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请;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这基本上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
这一政策实施以来,新加坡政策在境内各地纷纷兴建组屋,民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本国人口组屋入住率,到90年代达到顶峰。超过80%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组屋”,绝大部分是99年产权的房屋。而且,政府不断进行修缮,使居民住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成功,我想是毋庸置疑的,或许在中国的二次房改中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二、高房价不是今天才有的局面,只是形式变了
回首过去房地产发展的20年,房价总体上是向上的态势。1996年至今,货币大概增加了20倍。1996年,广义货币量(M2)约为7万亿,今年6月底已经达到149万多亿。而且今年半年就增长了近10万亿,这么多钱投入市场,房价焉能不涨?但是钱并不是发给每个人,具体不好细说。
但有一点,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货币的蓄水池,大城市更是大型蓄水池。如果不买房,恐怕中国所有的商品都能买光好几遍。比如南京,现在一年的房地产销售额已经快要赶上居民储蓄余额了,就能理解蓄水池的意义了。(还有,股市是屠宰场,不多说)
中国历年M2余额
http://mmbiz.qpic.cn/mmbiz/IQaLLDzPtdFdURfLDZwb82Em5DbOCicUtxnuFsZ331dYTRpdkjSMricF3Z7AK4Ds6FXkaiciaPOqoLVa3ao3wQicRZ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在大城市,居住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记得《人民日报》在1989就抨击高房价,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50年都买不起房。但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房子还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究其原因,此前说过,房地产的价值在于资源,而在中国,最好的教育医疗文化政治经济资源在哪里?你懂的,那里也是房价最贵的地方。既因为精英容易触碰,也因为资源比较集中。
http://mmbiz.qpic.cn/mmbiz/IQaLLDzPtdET02b3j1z7W04R1xChKMFJPV54w1dZ64bOCTtZSJ9ibEpCwLric8k6qpXRTKL3Pjd4CzQ9VWbFkma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以前城乡分化十分明显,如今城市分化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房价的分化越来越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拉开差距,在去库存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无情碾压工业城市。恰恰体现了房地产的社会折射,未来这个分化还将继续下去。大城市还会通过不断的加码调控,限贷或限购,提升进入城市的门槛,普通年轻人想留在大城市自然是越来越难。当然也有例外,东北等库存压力大的地方陆续出台购房刺激措施。沈阳规定买商业公寓和办公房都可以落户,但对于人才和资金外流的地方来说,你敢去吗?
三、年轻人该怎么办?
回到最开始这个年轻人问的几个问题上,首先我觉得二手房价跟新房比已经不算贵了。看看南京遍地地王,就知道未来新房高档化无可避免。当然,我也不觉得开发商拿再贵的地现在都可以实现预期的天价。毕竟土地市场是纯粹资本现象,加上卖家垄断,拍再贵都可以理解,但是水分最大;新房市场几个卖家,很多买家,有一定的泡沫;
而二手房市场完全是买家和买家一对一的关系,几乎没有水分,也是最真实的市场。所以,对于年轻来说,如果第一次置业,要是买不起新房就先买二手房过渡也可以,生活方便,比较实用。当年,我第一次买房就买的二手房,后来一步步换房的。当然,旧的二手房升值一般,但不是所有人买房都是投资行为,尤其是对首次置业的刚需来说。
对于我的学生,我一般都会建议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去看房、买房。这些年我指导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买房,去过两年大概有建议2000人买房吧,收益应该都还不错(更多交流可以加我私人微信mjjt2017)。比如去年10月,我就让一个刚读研究生的学生买了麒麟科创园,找人打个折也就1万出头的单价,小三房,现在价格已经翻番了。她也觉得比较幸运,如果毕业再买房就买不起了。今年我也指导两个学生买了房,单价的升值幅度已经达到了30-50%,若考虑到房贷杠杆,收益其实也已经翻倍了。当然,自己第一套房子,不买亏就可以了。
我从来不觉得读书没用,或者建议拿读书的钱来买房。“读书无用论”一般都是书没念好的人传播的错误概念,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如果没用大学文凭,发展路径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读书,是让人受益一生的事情,学历也会跟你一辈子。一个家庭,要想有好的传承,除了财富继承,就是通过教育来实现了。所以年轻人,一定要读书。
http://mmbiz.qpic.cn/mmbiz/IQaLLDzPtdET02b3j1z7W04R1xChKMFJS1hXakb1ogHLMzIia5w7OqpWZMfPMb4RTmVQOcur5lDvIrobGvCmn8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至于买房,家里有条件,能买则买。条件不具备,就创造条件,想想办法,实在不行等几年也没关系。多关注一下楼市,不走极端,会发现合适的机会总会有的。即便不买房,女孩可以嫁出去,男孩人不错,也不用担心的。
最后说一句,如果可以尽量留在大城市,为自己,也为下一代。别让这座城市,留下你的青春,却留不下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