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郊区地铁盘主城风险社会生活方式杂谈 |
一、去年地铁笔者阐述地铁对楼市利好不宜夸大,甚至有利于降郊区房价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起去年地铁2号线开通之计,于2010年5月28日曾著博文“地铁开通对于楼市利好不宜夸大,甚至有利于降房价”(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0fbe0100ikxx.html),对甚嚣尘上的南京楼市支撑论提出质疑,对借地铁炒作的开发商进行抨击。
二是未来的城市将会是交通均好型城市,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南京,只要居住在不是很偏远的地方,都可以享受的便捷的公交与地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说地铁公交只会是最起码的配套。很多开发商将地铁作为最重要卖点来诉求,显得有点舍本逐末。须知,交通只是保障性的功能,而不是发展性的功能。而且有可能因地铁的通达性提高使得近城的次核心地带被边缘化,中心的强化得以可能。简单的说就是郊区或新城区的中心区域的集聚功能可能被分散,大量的人口会地铁的便利而通达主城中心。这不利于新城区的核心形成。
三是地铁主要集中于城市新区,这里是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供应地。地铁向更偏远的地区延伸有利于提升这里的居住价值,使得郊区化得以如火如荼地展开,也就说使得人们对于原有的稀缺地段的追求得以降温,热点地区高价不再高不可攀,从而使得楼市估值标准下滑,整体得以降温(极核心的主城中心区楼盘由于十分稀缺,替代性极差,楼价会坚挺,比如中海凤凰熙岸等)。
当时也提出,三大观点论述结果尚无法验证,现在过去一年多了,似乎有所验证:郊区板块楼市调整力度还是很明显的,而主城中心区由于十分稀缺则保持相对抗跌,价格坚挺。
二、风险社会的反思
行笔至此,不如多说几句。在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看来,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分析现代性的时候也提出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隐含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
这在人们生活中也是如此。没人能否认,卡斯特尔所谓“网络社会的来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连接的技术改进使得人们更利于沟通,但也更容易制造社会灾难。一个被剥夺生命的小贩就会造成埃及的动荡,一个郭美美就能搞垮一个国家的公共慈善组织,如此等等。南美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就会引发大西洋的飓风的“蝴蝶效应”也由于网路等社会技术的进步使得其适用于社会领域。
对于现代社会,技术进步了,交通方便了,但是其对人和自然的控制也就越强。这种日渐增长的依赖性恰恰在酝酿系统性的风险,深入到方方面面,包括交通。所以我们不反对地铁等新型交通工具,但是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给自己留有余地。没了地铁,回不了家,上不了班的人伤不起!如果可以,骑电动车、自行车最好步行上班,有利健康又低碳环保,也可以坐坐公交车,一路欣赏花鸟鱼虫,树与行人,跟城市的自然亲密接触。问自己的内心,这是自己想要的吗?如果可以,在工作地的附近有一处房子,最好可以作为第一居所,至少也是蜗居之处。当社会风险不可控制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留条后路。是为反思!
三、生活方式的话题
有很多开发商都在打地铁生活牌,动辄以“**分钟切换工作与生活之间”、“快快回家,慢慢生活”等,地铁能算生活吗?显然不算。我认为,人分两种,有的人活着,有的人生活着。其差别就在于活着的人仅仅是被选择的生存方式或繁衍方式,而活着的人主动选择活法。这种差异就在选择,在哲学。
生活是选择,选择是什么?选择是多样!以地铁作为主打牌的楼盘大多严重缺乏多样性的生活配套,当然包括交通工具。以地铁为必需的人每天都必须被行车电脑以刻板的方式拖曳着穿梭于黑暗的隧道之中,单调乏味,还有不可控的风险。当然,你可以喜欢这种生活。但是某一天,你想和朋友散步回家,单车走走林荫道,做个电动车骑士触碰清风,坐在车窗看看窗外忙碌的行人与渐变的城市,对不起,地铁没有。城市,不是你的家吗?不应是你的家吗?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私家车。私家车被重视被普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给了车主一种多样选择的可能。这种选择不仅是通行线路的,还是出发时间的,还有行车速度的,还有载重与空间的自我规划。在私家车,你是主宰,所以私家车越来越多,地铁能给你什么?乘客只是这个未知的密封笼子里的一个未知的物,除了站着或坐着,没有选择。
所以,真正的中高端物业,对地铁没有太高的要求,也不喜欢那种车站的繁杂!拿地铁作为主诉求,对于首置刚需可能有点用,但也得慎用,别想的太好,毕竟人人都有追求多样生活的潜在。如果作为中高端楼盘的主诉求,要么是自降身价,要么可能还真的不大懂什么叫生活!(作者孟祥远系城市社会学博士,更多交流请关注我的微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