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王清铭美文《蝉的哲学》赏析(转贴)
作者:王新国
去年12月份的时候,在王清铭老师的帖子里,我曾留言:
“好景须赏,而非游;好茶须品,而非喝;好文须品,而非读。一直在品王老师的文章,但一直没想留下只言片语,感觉自己什么语言在这里都黯然失色了!还是继续品吧……”
近日,从收藏的报纸上偶然读到王老师的《蝉的哲学》,惊羡不已,真好文也!不揣浅陋,将当时的笔记记录了下来。算是学习心得。
蝉的哲学
王清铭
1蝉从幼虫到成虫,要在黑暗的地穴中韬光养晦4年,从卵到成虫,竟然要辗转17年!黑暗给蝉黑色的躯体,它却用来歌唱光明。17年的时间,用17 年的等待、煎熬和坚韧来赢取阳光下的一个月的短暂歌唱,蝉像一个沉痛的矿工,挖掘通向光明的隧道。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按经济学观点来看,17年黑暗中的蛰伏,换来的只是几个星期的畅快,它的生命曲线,成长期太平,成熟期太短衰退坡线又太陡,成本和收益严重倒挂。可是,蝉们走着这条老路,义无返顾地,一代又一代。(□我学习到的字词:韬光养晦、等待、煎熬、坚韧、蛰伏、畅快、义无返顾;联想意象:蝉、矿工;“黑暗给蝉黑色的躯体,它却用来歌唱光明”——类似已故诗人故城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妙!)
2从黑洞、狂风烈日,从螳螂的利爪、麻雀偷袭的尖喙、顽童的捕捉构成的生命阴影中洒脱地走出来,在太阳底下潇洒地歌唱,歌唱出极富磁性激越澎湃的雄浑的强音。整个的夏季,蝉用血丝染红东升的旭日,把夜幕唱得如自己黝黑的躯体一样的厚重,将声音中的光和热完全释放,把炎热唱去,把生命深处的悲凉唱出,寒蝉凄切,那是生命的慷慨悲歌。这激越的声音是长期压抑力量的释放和迸发,是显示自己生命存在价值的浑厚的争鸣,是大自然天籁般的话语,是漂泊者一种精神解放的表白。它们尽情、尽力、尽心地歌唱着,撕心裂肺,振聋发聩。它总是朝着最亮最热的方向,狂热,虔诚,直至暮霭沉沉。不,一直到深夜,辛弃疾不是写过“清风夜半鸣蝉”吗?(□联想意象:黑洞、狂风烈日、螳螂的利爪、麻雀偷袭的尖喙、顽童的捕捉;诗意语言:“寒蝉凄切”、“暮霭沉沉”,词人柳永《雨淋铃》里的词句。“清风夜半鸣蝉”,辛弃疾诗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古文功底是相当深厚的。佩服!)
3而且后来我知道,只有雄蝉儿才具备发出声响的幸运,雌蝉则喑哑缄默着所有的激-情,默默无闻过完一生。会歌唱的蝉被人们看作噪音,更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它的躯体黝黑而笨重,似乎更适合在地上卑微地爬行,但它岩石般的身侧生长出了透明的、霓裳般的翅膀,可以像鸟儿一样在芳香明亮的空气里空灵地飞翔。蝉为了羽化和飞行,只餐风饮露,仿佛闭关修炼的苦行僧。
4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这种鸟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长满经济的树,去树上寻找最尖最长的刺,让尖锐的荆棘刺进自己柔嫩的胸膛。然后在鲜血的滴沥声中开始悠长而痛苦的啼鸣,声音婉转悦耳,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荆棘鸟的歌唱毕竟只有一次。为了一次完美的绝唱,竟以生命和自虐的痛苦为代价!
5传说令人悲怅,可惜这样勇敢的鸟只是一种虚构,现实中的蝉却将这种卓异的精神和凄美的生命传奇淋漓尽致地展现。
6小时侯,村里有许多苦树,小鸟很少在上面做巢或停落,但它却是蝉的乐园。我很仔细地观察过蝉的构造特征: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了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必需的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蝉的耳朵大概因为安置庞大的乐器被悲壮地省略了,它是聋子,听不见自己的歌唱。
7台湾诗人洛夫写道: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点燃
8蝉声将我的心灯一一点燃,它的声音是炎夏另一种洁白的雪,让我感觉醍醐灌顶的清凉,被现实羁绊的躯体,蓦地长出透明的羽翼。
(段前序号为引者所加——注)
■ 综合赏析:
第一段:作者由蛰伏地下多年的蝉的幼虫到蝉的蜕变,由黑暗到光明,由多年的默默无闻到“一个月的短暂歌唱”,感悟出蝉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价值实现后的“畅快”,虽然生命曲线“成长期太平,成熟期太短衰退坡线又太陡,成本和收益严重倒挂”,但“蝉们走着这条老路,义无返顾地,一代又一代”。
这里面作者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作者用了如“等待”、“煎熬”、“坚韧”来表现蝉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品格。从时间上看,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按经济学观点来看,“成本和收益严重倒挂”。看起来得不偿失,不划算,可对于一个在地下蛰伏几年,忍受了多年黑暗煎熬的蝉来说,哪怕只来世上不足一个月,甚至短暂的几天,能够获得歌唱的畅快,也是值得的。
联想:蝉——黑暗——光明——歌唱;蝉——矿工——挖掘光明的隧道;苦难——幸福;成本——收益。严重失调,严重倒挂。
第二段:任何生命价值的实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防不胜防的伤害和阻挠。险境处处存在,构成了生命的阴影,一旦成功走出阴影——能够展翅飞翔,能“在太阳底下潇洒地歌唱”,就会竭尽全力歌唱出“雄浑的强音”,“用血丝染红东升的旭日,把夜幕唱得如自己黝黑的躯体一样的厚重,将声音中的光和热完全释放,把炎热唱去,把生命深处的悲凉唱出”,唱出自己的“慷慨悲歌”。
第三段:“为了羽化和飞行”,“餐风饮露,仿佛闭关修炼的苦行僧”。理想的实现,需要忍耐,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修行的人,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第四五段:联想:荆棘鸟的歌唱更具悲壮意味。“在鲜血的滴沥声中”“悠长而痛苦”地歌唱,“为了一次完美的绝唱,竟以生命和自虐的痛苦为代价”!与蝉的歌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另一侧面让我们感受追求生命价值的执着精神,无不令人感到震撼。
第六段:由幼虫到成虫,由黑暗中的蛰伏到空中飞翔,有默默无闻到尽情地歌唱,生命的价值似乎还没有发挥到极限,作者又从对蝉的仔细观察中了解到蝉的身体特征,因对自己能够歌唱的“还不满足”,蝉“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使得生命必需的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虽然蝉利用了任何可以利用的办法,但自己却听不见自己的歌唱,——“蝉的耳朵大概因为安置庞大的乐器被悲壮地省略了,它是聋子,听不见自己的歌唱”。蝉把自己的歌声全部奉献给了世界,自己连听都不能听一声!何其悲壮!
第七、八段(最后两段):引用台湾诗人洛夫的几句诗。进一步诗化了语言,意境更美。蝉声,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作者的心灯,如醍醐灌顶。至此,作者“被现实羁绊的躯体,蓦地长出透明的羽翼”。作者的灵魂,忽闪着透明灵动的翅膀,飞翔。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 给我的写作启示:
一、观察。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写出好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里面都有生活的影子。生活就是一座丰富的写作素材宝库,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中发现对自己写作有价值的东西。观察,需要一种观察的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时慢慢养成。观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自觉的行为需求,所到之处,目之所及,主体总能比别人看得仔细,看得深,看得全面,外在事物的形态、颜色等等特征都会通过主体的视觉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将这些信息存储进大脑里。
二、联想。一个富有艺术创作才分的人的大脑总会在不断地思考问题,而且透过事物现象的表面能够看到内在的东西,而且,会自觉地将思考到的东西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起来,使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而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的想象力,也即作者必须具备善于联想的能力或者叫天赋。这种联想不是无缘无故的,作者总能找到事物间的某种内在的关联。实际上,这种联系就是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只是借助了客观世界里的事物作为桥梁或者叫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由于主体因善于观察的缘故,已在大脑里存储了大量的信息材料,或者叫写作素材。当常常不断思想中的作者的某一种情感在一特定的场景下,因某种因素的刺激,会迅即将作者一连串的情感细胞激活,而立即活跃起来。从而使作者急于表达出来,欲罢不能。这就是所谓的灵感。
三、灵活驾驭语言工具。语言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任何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工具,绘画需要线条和色彩及造型,影视需要场景和画面及动作。纯语言文字作品就不得不借助体育眼文字。因此,语言工具的驾驭能力则成为了作者准确表达自己思想货物情感的必要。常常听人说“心中有笔下无”,就是说,作者有了某中炽烈的情感却苦于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或者说不能灵活使用语言文字,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感触再深,也只能是哑巴吃饺子自己心里有数,也就不能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来与大家分享。当读到别人写出的文章的时候,人们往往觉得说得太好了,为什么,因为人家用准确的语言将与自己相类似的感情感表达了出来。正是自己想说却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那种情感。
四、多读书。俗话说,见多识广,读的书多了,见的多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促使自己去思考(有时不用着意去思考而成为自然的习惯),启发自己当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该如何去观察,去收集自己需要的素材。同时,促使自己产生联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进而起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使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王清铭老师这篇《蝉的哲学》给我的新的启发就是:1、观察生活。蝉的整个生命过程,乃至其身体特征,作者观察得都十分细致入微。2、联想。作者赋予了观察对象以象征意义——对理想和生命价值的孜孜以求。在表达这个主题的过程中,作者联想到了西方传说中的荆棘鸟。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蝉跟荆棘鸟是相同的,其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都是极其悲壮的,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震撼,必然能够引起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另外,作者的联想是极其丰富的,都为作者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使文章丰满而不单薄。大量优美词语的运用使语言显得十分的丰富多采。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的人生历练、生活阅历、思想深度、情感的饱满、深厚的语言功底都在常人之上,作者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驾轻就熟,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比如,蝉的生命历程、西方荆棘鸟的传说等等,这都是作者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勤于笔耕的结晶。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