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泾河领域镇原县柳州城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柳州城石窟,位于甘肃省镇原县北部,三岔镇上堡子村柳州城遗址内,距离镇原县直线距离37公里,东南距离庆阳市西峰区直线距离52公里,紧邻309国道,东距蒲河约400米。柳州城,为北宋庆历年间为防御西夏而修筑的柳泉镇故城,古城遗址内还发现有史前人类活动遗迹,2017年12月镇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柳泉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立碑保护。石窟开凿于柳州城山东侧山咀处,上下两层,现自南向北编为11个窟号,其中1-4号窟坐西面东,510号窟坐南面北。2023年7月8日,笔者调查了这处石窟,现就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第1龛
1号龛所在崖壁人工开凿呈“Г”形,上部凿有一排七孔圆形榫眼,崖壁前凿有进出的台阶。从崖壁分布的榫眼和凹槽来看,原依崖壁修建有木构佛殿。1号龛平面呈圆拱形,宽65厘米,高91厘米,深33厘米,龛内无造像。龛内下部左右两脚各凿有一圆形榫眼,推测应为安置造像的榫眼。




第2窟
平面呈梯形,敞口,窟口上方崖壁竖凿有两个凹槽,推测可能为安置木构建筑的立柱。窟口宽200厘米,窟内后壁 宽287厘米,高160厘米,深584厘米,平顶,窟内地面堆积有建筑构件和造像残件。后壁凿有圆拱形浅龛,龛底有坛基。左壁后部凿有拱形门洞,通往3号窟。



第3窟
平面长方形,敞口,宽420厘米,高146厘米,深586厘米,平顶,窟内地面堆积有建筑构件和造像残件。后壁凿有圆拱形大龛,左右两壁面残存有圆形榫眼,右壁后部凿有门洞,通往2号窟。




第4龛
风化侵蚀严重,平面呈圆拱形,宽140米,高170深,龛内上部左右两脚各凿有一圆形榫眼,推测应为安置造像的榫眼。龛外左侧崖壁分布有圆拱形浅龛。

第5窟
平面呈马蹄形,窟口已坍塌,敞口,宽296厘米,高212厘米,深253厘米,平顶,正壁面残存有圆形榫眼。

第6窟
平面呈长方形,敞口,窟前及窟内地面堆积很厚的建筑构件和造像残件,2017年3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发掘田园子石窟后,对蒲河流域沿岸开展野外调查时,在堆积层发现浮雕有坐佛的造像残段。窟口上部左右两侧有方形竖凹槽,说明原依崖壁修建有大型木构佛殿建筑。窟宽737厘米,高230厘米,深586厘米,平顶。窟口左右两侧凿有竖凹槽,推测为固定门框的立柱,原安装有木构窟门。窟内左右两壁面安置造像的榫眼,正壁凿有两个平面呈长方形,平顶洞窟,右窟宽260厘米,深194厘米,正壁面有安置造像的圆形榫眼,壁面残留有草泥皮。左窟宽297厘米,深99厘米。








第7窟
平面呈长方形,敞口,宽366厘米,高365厘米,深487厘米,平顶,窟内有非常厚的淤泥堆积层,最少有7层,说明石窟至少遭受了7次洪水的侵蚀。左右两壁面成排的圆形榫眼,说明原窟内安置造像数量非常密集。




第8窟
位于第9、10窟下方,平面呈长方形,敞口,宽60厘米,高172厘米,深259厘米,拱形顶,窟内前宽后窄,窟内地面堆积有非常厚的淤沙及建构残件。后壁凿有一圆拱形龛,从龛的形制和尺寸来看,似为禅修龛。


第9、10、11窟
第9、10、11三窟位于整个窟区最西侧崖壁上部平台上,下为8号窟。平台西侧底层凿有圆拱形大门,门后凿有进出的台阶,通向二层窟区。二层东侧崖壁上分布有较大的圆形、方形榫眼,整个崖壁凿有四个竖凹槽,其中9号窟东侧凹槽宽26厘米,深18厘米,西侧凹槽宽30厘米,深18厘米。从凹槽布局来看,应为木构建筑的安置立柱的凹槽,说明原建有大型木构建筑,现崖壁前平台大面积坍塌。崖壁西侧凿有三个洞窟,其中第9、10两窟相通。









第10窟,已风化坍塌严重,窟内堆满淤沙,原方形窟门,西侧设有明窗。平面呈长方形,宽285厘米,残高198厘米,深298厘米。


第11窟
平面呈长方形,宽58厘米,高150厘米,深74厘米,拱形顶。
柳州城石窟,从整个山体开凿的石窟布局来看,柳州城石窟分为东西两个窟区, 1-7号窟为东窟区,
8-11号窟为西窟区。从崖壁面残存的建筑立柱的凹槽和遗存大量的建筑构件残件来看,原修建有规模很大的石窟寺。西侧窟区位于崖壁二层,并且一层凿有拱形大门,和东侧窟区有一定的距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推测很可能是石窟寺僧众们的生活区,位于一层的8号窟应为寺院僧人禅修的禅窟。东窟区的洞窟内壁面都分布有榫眼,从分布的布局来看,为安置造像的榫眼,并且东窟区洞窟内遗存有大量的造像残件,所以东窟区是石窟寺的主体部分,为佛窟区。

柳州城石窟未发现有确定其开凿年代的文物,况且石窟风化侵蚀坍塌严重,从石窟的形制上也无法准确确定其开凿年代。因石窟开凿于北宋庆历年间修筑的柳泉镇故城遗址内,并且位于古城中心位置,规模很大,当时为柳泉镇一处非常重要的大型寺院建筑。史料记载,石窟所在地北宋时,在西夏和北宋环庆路辖区之间,其地居住有熟户羌明珠、灭藏、康奴三族,在宋与西夏交战时又暗通西夏,抵抗大宋,使大宋损兵折将,为了阻断三族和西夏的来往,在范仲淹的倡议下在此修筑柳泉镇城,后讹传为柳州城,清《镇原县志》中有详实的记载。所以柳州城石窟寺的开凿和柳泉镇城存在着关联。况且开凿大规模的石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这是一般平民所无法承受的,所以柳州城石窟寺的开凿是得到当地官方支持的,确定了柳泉镇城的修筑时间,那么柳州城石窟寺的开凿时间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节点。关于柳泉镇城的修筑时间,《宋史·范仲淹传》和《资治通鉴长编·宋纪四十七》记载了在此地修筑堡寨的重要性和修筑时间,即北宋庆历四年十二月(1044年)“若北取细腰、葫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贼路,则二族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无可忧矣。’其后逐筑细腰、葫芦诸砦。”
备注:
郑国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镇原北魏田园子石窟发掘纪实》
元、脱脱《宋史·列传·卷七十三范仲淹传》
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