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泾河流域庆阳市庆城区万山寺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万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区西南部,太白梁乡马塬子村杨家东坡组西南450米处,距离庆城区直线距离41公里,东南距离庆阳市西峰区直线距离23公里。共有三窟,开凿于黑河东岸座东向西的崖面上,现自北向南编为三个窟号,其中第1窟位于北侧,第2 窟居中,第3窟位于最南侧,三窟之间相距分别约为420厘米和350厘米。万山寺石窟在2003年12月被庆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3月1日立碑。2023年7月9日,笔者对改石窟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所得,报告如下。



第1 窟
距离地面约80厘米,窟门呈长方形,高158厘米,宽115厘米,门底与地面相接,窟门上方设有圆拱形天窗。窟内平面呈竖长方形,高237厘米,宽208厘米,深285厘米,平顶。窟内正壁前凿有佛坛,坛高74厘米,纵深83厘米,横长155厘米。佛坛前高后低,凿有一凹形基槽,坛正面有浮雕痕迹,推测为浮雕供桌。窟内无造像,四壁面平直,壁面上部被烟熏成黑色,下壁面覆盖有淤泥,说明窟被黑河涨水淹没过,也说明历史上黑河水量是比较大的。





第2窟
距离地面约360厘米,崖壁凿有进出的脚窝,窟门原规划呈长方形,但开凿呈圭形,宽199厘米,门底与地面相接,门顶与窟顶相连,现窟门被信众用石块拌草泥封堵,仅留一人侧身进出的窟口。窟门右下角崖壁上楷书阴刻
“*万山寺下” 题记。

窟内平面呈方形,高323厘米,宽578厘米,深587厘米,窟顶正中原有圆形藻井,惜已风化坍塌。窟内正壁前凿有佛坛,坛高86厘米,深190厘米,横贯两侧壁。正壁佛坛正面浮雕供桌,供桌上浮雕6方花卉图案。在左右两侧壁及前壁,纵贯正壁佛坛与前壁凿有长条形基坛,基坛宽31厘米,高86厘米。左壁面与前壁夹角处凿有高1400厘米,长1750厘米圆拱形通道,直达第三窟。左右两侧壁及前壁基坛上设有长条形台座,台座宽16厘米,高21厘米,台座上圆雕十六罗汉造像,今仅存15身。正壁佛坛上圆雕造像7身,窟内现存造像共计22身,均无首,损坏严重。



正壁佛坛上圆雕造像7身,正中为三佛造像,两弟子立于左右两侧,左右壁分别圆雕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造像。三佛通高170厘米,均结跏趺坐于平面呈十字折角形的浮雕仰莲台座上,正中佛内着僧袛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绕双臂后呈八字形下垂于膝部左右两侧,双肩有披肩,
佛手施南无宝胜如来印举于胸前。左佛内着僧袛支,胸束僧裙,束戴于胸前打结,外着半皮式袈裟,左手施禅定印,执于腹部,右手损毁,手势不明。右佛内着交领僧袛支,外着半皮式袈裟,双手施禅定印,执于腹部。袈裟衣纹呈宽泥条状,疏密有致,略具写实感。两弟子造像通高117米,双手举于胸前,立于仰莲座上。左右两菩萨通高138厘米,左侧文殊菩萨双足着地,倚坐于青狮背部,身着袒右式外衣,腰束长裙,双肩着披肩,双手损坏,手势不明。右侧普贤菩萨双足着地,倚坐于白象背部,身着宽袖外衣,下着长裙,左手抚膝,右手持莲枝举于胸前。





左右及前壁长条形台座上圆雕有罗汉造像,罗汉造像通高61厘米,其中左侧现存7身,右侧8身。左壁第一身罗汉,半跏趺坐,袒胸露腹,腹部鼓起,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握一布袋执于腹部,右手撑于右膝之上。万山寺第2窟左壁第一身罗汉造像和山西阳高云林寺大雄宝殿内明代彩塑的布袋罗汉造像如出一辙,这给万山寺第2窟左壁第一身罗汉造像身份的确定提过了依据。其余罗汉或倚坐、或半跏趺坐、或结跏趺坐,坐姿各有不同。罗汉均内着僧袛支,外着袈裟,内外衣层次表现丰富,衣纹转折厚实明晰,具有很强的分量感。窟内造像表面均有彩绘残迹,在大衣与宝座上残留青绿、朱红等色。另外前壁两拐角处均有一方形台座,高出罗汉造像台座,上无造像,是否为未完工造像,还有待斟酌。







前壁窟门右上侧有墨书题记一方,题记由右向左竖楷书“维大明國陕西慶陽府安化縣景山里**寺居住奉。甲亥十八年七月十五日,佛三寳捨財發心信士馬臣、同室施氏,同*兄馬*、***同室*氏,***馬喜**高氏、张氏、*氏***妻春*张*******信士馬臣****佛**中,吉祥如意。*(天)啓****五月*****。”
第3窟
距离地面约430厘米,无窟门,设有长方形窟窗,高86厘米,宽112厘米,窗底与地面相接。窗框底部右侧凿有凹槽,通向窟外。窗左内檐上部凿有方形卯眼,推测原安装有木质窗户,现窟窗被信众用石块拌草泥封堵二分之一。窟内平面呈方形,高189厘米,宽202厘米,深190厘米,平顶。正壁凿有坛基,坛高61厘米,深91厘米,横贯两侧壁。窟内现存造像5身,保存基本完整。











万山寺石窟,开凿于明晚期天启年间,窟内有明确的开窟题记,除1号窟无造像外,其余两窟均有造像遗存。在题记中有一个并不存在的“甲亥十八年***”题记,是工匠误题还是自创的年款,还有待进一步考究。2号窟主尊表现的是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题材在明代的寺庙石窟中是非常多见的,这在明代形成了一种定式。2号窟三世佛造像和太原多福寺的三世佛在表现形式上完全一致。两壁的十六罗汉造像,比较少见,明代多见十八罗汉造像。罗汉中的布袋罗汉,即因揭陀尊者,据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装蛇的袋子。其原型为五代梁朝时(九0七年)在奉化出现的布袋和尚,负一袋抄化。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传为弥勒化身,明代时成为十八罗汉中的一员。山西阳高云林寺有一尊布袋罗汉泥塑造像,和万山寺石窟中的布袋罗汉造像形制相同。3号窟为道教石窟,纵观万山寺石窟,为一处明代开凿的佛道并存的石窟,耗时四年,反映了明代宗教相互融合,思想相互渗透,世俗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