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黄河流域洛川县董子河摩崖造像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洛川县菩提乡董子河村
年代:北魏、唐、五代
级别:洛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子河摩崖造像,位于洛川县城东北37公里的厢寺川董子河村西150米处的崖壁上,南距青兰高速80米,西南距青兰高速厢寺川服务区210米。摩崖造像所在的崖面东西走向,坐北面南,风化严重,崖壁下部及东侧已风化坍塌,崖壁面已悬空,加之崖面渗水严重,岌岌可危。董子河摩崖造像沿崖由东向西依次分布有造像8龛,题记7方。

第一龛,位于崖壁东侧顶部,浮雕一头向西带翼苍龙,浮雕水浸严重,细节不明。在苍龙下方竖刻三行题记,行间线刻界栏。题记为“兄弟二人**鳯苍龍**(熙)平三年三月二日”,在界栏左侧也有题记一方,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能识读,和题记一不属于同一时代。


第二龛,位于苍龙右侧,尖拱形浅龛,龛尖拱处线刻蕉叶和果实,龛外线刻长方形边框,左右两侧为双线刻,边框顶部为单线刻,顶部线刻有水波纹饰。龛内浮雕坐佛一尊,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头大,颈部略长,溜圆肩,右手毁,手势不明,左手抚于小腿处,施触地印。外衣下摆呈八字形覆盖台座。龛外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女供养人,双手捧一物,身着长裙,面向佛祖站立。

龛右侧竖刻题记七行,题记为“(神)龜二年二月**七***曹*僧辩****像,上为*皇帝,中为***長,下为****世界牟尼佛像一區**五*******”

第二龛下方有题记一方,竖阴刻,有方格界栏。题记为“貞観十九年二月十**。真容深嵗,本自無**情虚然凝**寳應見殊方化缘*,帰扵常樂,漢明咸*法東*,随季雕残,**光逺照,能救有**得**令之世*仏弟子荀志言*****父母之****故*释加(迦)牟尼**,上为****为法******父母**觉****登正觉*。”此题记未有对应造像龛,在题记下方和左侧崖壁断裂处有线刻飘带,分析认为,造像龛因崖壁断裂塌毁。



第三龛,帐形龛,龛顶线刻帐幔。龛内浮雕一佛二协侍造像,佛结跏趺坐于叠涩束腰方形台座上,佛头部方圆,颈部短粗,有蚕节纹。有桃叶形身光,延伸至龛顶。肩部宽厚,体态雄壮,佛左手抚于左膝,右手毁,手势情况不明。衣着厚重,下摆覆搭台座,衣褶繁杂厚重。佛做正中浮雕一带梗莲蕾,左右分别化生出带茎仰莲,仰莲上铣足站立一协什菩萨。菩萨上身袒裸,下着长裙,颈戴项圈,颈部短粗,下垂璎珞于两小腿间。菩萨腹部鼓起,身体略前倾向佛祖,肩披帔帛,两菩萨一手握莲蕾举于胸前,一手下垂。

龛下有题记两方,其一竖阴刻方格界栏,题记为“**永徽二年***四日,**悲濟物會****救倉生*****有心*礼**蒙恩起意稱**不從願今鄭**洛川縣李石生*皇帝陛下、七世**(父母)、現存眷属,及*界衆生,敬造阿弥陀佛石像一坐,侠(协)侍菩蕯二區,月面*輪,相好殊特,金*寳*,威神湛然,***勝囙同生。”此题记对应第三龛造像。

其二,竖阴刻,题记四周阴刻边栏。题记为“十六尊**一所供養,乾化贰年正月,土地神佛照如弟子,*合家大小長幼康强,*除罪障散滅,願從此後,灾難兵戈休息,冤債消,神佛乞管界生霊死注,塔子爲期,档土地、石佛壹躯,遂發心修,遂因行脚到扵此所見,音殸人冯球*法正月十日。”此题记未见对应造像龛,该题记下方有线刻残段,推测崖壁面下段坍塌所毁。
第四龛,为一线刻人物造像,该造像身着宽大Y字领长袍,双手袖手执于腹部,长袍宽大厚重。造像颈部细长,椭圆脸,头戴毡帽。该造像为独立线刻造像,推测可能为功德主,和五代乾化二年题记有关。


第五龛,圆拱形浅龛,龛内浮雕坐佛一尊。佛面相长圆,颈部细长,宽溜圆肩部,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双手合什举于胸前,衣摆覆搭台座,但未饰衣纹褶皱。改造像头大身小,比例极不协调。

第六龛,方形浅龛,龛内浮雕坐佛一尊,佛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手施禅定印,衣摆覆搭台座,衣褶曲折呈三瓣式。造像头部长圆,肩部宽厚。龛左侧浮雕一面相佛祖蹲狮。
龛下有竖刻题记,内容为“大唐貞観十九年二月十日,仏弟子荀士信、妻叚,二人共修創盧舍耐像一區,上爲皇帝陛下,七世父母、囙缘眷嘱、同時殒世者,俱登正覚。”
第七龛,位于第六龛右侧,已风化严重,仅存龛左上角,其余均不存,情况不明。龛下有题记“仏弟子鉗耳永和,大唐貞観***”

第八龛,尖拱形浅龛,龛内弧呈背屏式,龛下雕长方形台座。龛内浮雕结跏趺坐造像一尊,佛体态修长,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下摆覆搭台座呈八字形悬垂,佛右手损毁,手势不明,左手抚膝。

从董子河摩崖造像来看,现存造像龛共计8龛,除第五龛和第八龛造像无发愿题记外,其余六龛造像均有发愿题记。年代最早者为北魏孝明帝元诩熙平三年三月(518年)浮雕的带翼苍龙,间隔一年后的北魏神龟二年二月(519)又开凿了第二龛释迦牟尼佛造像。严格意义来说熙平三年三月已经是神龟元年(518年,据《魏书·帝纪卷九》载“(熙平三年)二月己酉(二十三日),诏以神龟表瑞,大赦改年。”第八龛造像虽无题记,但其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和第二龛造像基本上相同,属于同一时期开凿。第三龛、第六龛造像有发愿题记,分别开凿于大唐永徽二年(651年)和贞观十九年(645年),造像具有头大、短粗颈,体态宽厚健硕初唐造像风格。第五龛无发愿题记,从造像风格看,和第三、六龛造像风格相近,同属于初唐时期开凿。在6方发愿题记中有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和大唐贞观十九年二月题记,均未见对应关系的造像龛,从崖壁面下部断裂痕迹来看,造像龛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