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坪头镇庙沟村高山组
年代:明、清
级别:无
石窟开凿于高家山村东北450米处的半山崖壁上,石窟坐西北面东南,西北依高山,东南临渭河,垂直距离河床约200米,连霍高速高家山隧道从石窟东侧钻山而过。现存石窟七个,其中三窟利用天然洞穴开凿而成,依崖壁洞窟原修建有寺院,现寺院已毁,仅存残砖断墙及彩塑造像残件。据当地村民相传,玄峰寺是渭河排帮所建,始建于唐代,古时排帮在西秦岭采伐木料沿渭河运送至关中,在途经高家山河道时,木排拥堵不前,随在此开凿石窟修建寺院,祈求佛祖、各路神灵护佑,后果真畅通无阻,寺院规模虽不大,但香火旺盛。到了民国时,随着公路运输的开通,河运废弃,寺院日渐荒废,加之文革时期破坏,崖壁坍塌,寺院几乎成为绝境,人迹罕至,已成废墟。二、三、四号窟处于同一崖面,崖壁上部凿有人字形浅槽,二号左侧和四号窟右侧壁面,各凿有一纵向半圆形浅槽,浅槽内原置有立柱,依崖面原建有木构窟檐。




一号窟,座东面西,平面呈长方形,拱形顶。顶部凿有横向浅槽,左右角各凿有一方形榫眼,原建有木构窟檐。和二号窟垂直夹角处,纵向凿有半圆形浅槽,直通崖壁顶部,浅槽内原置有立柱,右上角榫眼开凿于立柱浅槽之内,说明一号窟开凿晚于二号窟。窟内正壁平直,凿有长方形坛基,据给我领路的村民说,此窟是供奉当地山神的。

二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平窟顶,长方形窟门,窟口左上角和窟门左侧各凿有一方形榫眼。窟高238cm,宽315cm,深375cm。窟内正壁上下两层开龛,上部凿长方形坛基,坛基上石胎彩绘泥塑三世佛造像三身,造像通高84cm。造像泥塑大部分已经脱落,石胎裸露。主尊倚座左手扶膝。左右两侧造像结痂跌坐,左侧造像残存泥塑看,外着垂领式大衣。下层真中开一到梯形浅龛,龛内雕一坐姿造像,造像通高78cm,龛前设有长方形供台,结合左右两壁下层造像推测应为地藏王菩萨造像。































三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圆拱形顶,窟口上左右角各凿有一方形榫眼,原建有木构窟檐,三号窟窟檐位于整个崖壁大窟檐之下,说明三号窟为后期续凿。窟内正壁上下两层土坯垒砌坛基和供台,坛基上残留有造像衣饰。村民说窟内原供奉有土地造像。
四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平窟顶,四角内弧,不平直。窟高512cm,宽450cm,深428cm,正壁凿有长方形佛坛,坛基上圆雕佛像三身,造像通高142cm。佛均结痂跌坐于圆形仰莲座上,莲瓣宽大饱满规整,主佛双手举于胸前,手势不明,左侧佛左手执于腹部,右手扶膝;右侧佛手施禅定印。左佛下着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打结下垂,外着双领下垂式大衣。佛螺发肉髻,面相方圆、饱满,颈部短粗,肩圆厚宽阔,整体造型雄厚、健硕饱满。圆雕造像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残留后期彩绘泥塑痕迹。窟内正中,设有长方形佛床,长322cm,高65cm。佛床上木骨泥塑彩绘佛祖涅槃造像和弟子造像,佛祖涅槃造像长292cm。佛祖身着三衣,吉祥卧,胸部被毁,身后木骨泥塑三弟子双手抚佛祖,两弟子立于佛祖足部,弟子头部均毁。


















东西两壁上下凿长方形浅龛,西壁上下三层,第三层五造像,东壁上下两层。上层龛内各雕佛造像五身,共计十身,造像通高90cm;下层龛内雕十六罗汉造像,左右各八身,罗汉造像通高75cm。西壁造像外层彩绘泥塑全部脱落,露出石胎圆雕造像,上层造像均坐于圆形仰莲上,坐姿有结痂跌坐、自在座,半痂跌坐。手势不明。罗汉均坐于方形台座上,坐姿有结痂跌坐、自在座,半痂跌坐、倚坐,手势各有不同。衣饰风化严重,情况不明,大衣衣摆覆盖台座,衣纹呈U形下垂。







东壁和西壁对称,造像后期均泥塑彩绘,大部分泥塑均未剥离,基本上完整,泥塑覆盖圆雕造像,泥塑手法和二号窟相同,属于同一时期。应和窟内佛祖涅槃造像属于同时期。地面残存有自在观音造像,头部分离,残缺不全。




五号窟,利用天然洞穴开凿而成,正壁开浅龛五个,造像五身,为五方佛窟,造像损毁严重,仅存轮廓,佛座基本完整。从残迹看,五佛均结痂跌坐于圆形仰莲座上,从莲座特征看和四号窟正壁三佛莲座一致,属同一时期开凿。正壁前设有供台,应为后期重修时设置。东西南三面土坯砌墙,墙面残留壁画残迹。残存木骨彩绘泥塑造像残件两身,地面造像残件散落一地。村民说残存的造像其中一身是关圣、周仓和关平,从残件看是明清时期重修,补塑了部分造像,形成佛道并存的格局,五号窟是玄峰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可惜损毁严重。南墙面遗存有游人墨书题记。


















六号窟,位于五号窟右上方,也是利用天然洞穴开凿而成,坐西面东,原设有木梯可达窟内。南、东、北三面篱笆草泥置墙,内墙面彩绘壁画。正壁面置长方形台座,台座上彩绘泥塑双莲瓣仰莲座,原有木骨彩绘泥塑观音菩萨造像,村民说在修建连霍高速高家山隧道时,造像被驻地施工人员推到破坏。



七号窟,位于六号窟右下方,也是利用天然洞穴开凿而成,坐南面北。残存土坯垒砌墙面,窟内壁面残留草泥痕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