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志丹县顺宁镇顺宁村
年代:北宋、明、清、民国
级别:志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宁,因北宋庆历四年修筑山寨驻军防守西夏入侵,期盼平顺安定,故名,顺宁寨古城和顺宁石窟隔河相望。石窟开凿于北洛河支流周河西岸西山半山腰处,因主窟内开凿有大佛,又名大佛寺。石窟具体开凿时间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从现存石窟形制来看,主窟大佛窟形制和北宋开凿的城台石窟在形制上一致,均为前廊后室式石窟,造像布局也非常相似,由此可以确定石窟开凿于北宋时期。其开凿的功德主极有可能是对岸北宋顺宁寨驻守官兵和当地民众共同资助开凿,这在陕北北宋开凿的石窟中具有的共同特性。明成化年间增修,清、民国时期重修,后又毁,近年来当地信众再次重修,补塑、新塑了造像。由北向南现存石窟八个,除八号窟现在堆放杂物外,其余七窟均残存有壁画和造像残件。


一号窟,明代,平面呈方形,长方形窟口,平窟顶,正中凿有覆钵式藻井,藻井风化严重。坛基上彩塑自在观音和十六罗汉造像,造像均近年重粧和补修,壁面残存少量壁画,其中正壁观音造像保存十分完整,或为民国重修,近代补修彩粧。




二号窟为主窟,前廊后室式佛坛窟,平面呈长方形,平窟顶。现前廊柱间加砌墙体,使原有前廊变成了中室,今在原有前廊前新修了前廊。窟门紧锁,非上香期间均不开放,故未能进入作详细的调查。前廊平面呈长方形,面扩三间,南北两壁设有长方形坛基,坛基上圆雕四天王造像,造像近年就行了重粧,原貌不详。西壁中部开三个长方形窟门,正中窟门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天王造像,天王均一腿下垂,一腿曲膝横盘,坐于方形台座上。天王身着铠甲,双臂、腹部分别饰虎头形肩吞,胸前饰两个圆形护乳镜,束捍腰、腿裙,肩系披巾。小腿着吊腿并打结,足登战靴。一手扶膝,一手持锏。二天王形制和北宋开凿的志丹县城台石窟前廊天王造像形制基本一致。后室空间狭小,后壁前设有长方形坛基,中部凿有两个长方形通顶立柱,将正壁佛坛分成三个独立的空间,各间佛坛上各雕坐佛一身,三佛均半跏跌坐于束腰六边形叠涩仰莲座上。三佛均上身袒裸,双乳裸露,腰束僧裙,主佛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南北两佛身着半披式袈裟。正中主佛左右两侧雕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造像。后壁面残存成排彩绘千佛痕迹,其余壁面彩绘有菩萨、说法图等。主佛顶部浮雕有八卦攒顶藻井。面相方圆、饱满,颈部短粗,肩圆厚宽阔,整体造型雄厚、健硕饱满,虽然造像近年进行了重粧,但圆雕造像明代特征十分明显。据资料显示窟内有明成化年间残碑和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祖师神洞》碑。












三号窟,明代,平面呈方形,长方形窟口,平窟顶,正中残存莲花藻井。窟内四壁平直,正壁设有长方形坛基,坛基上新塑道教人物造像两身,壁面残存民国时期壁画。窟外右侧崖壁上阴刻莲花图案和“汾州李翰林”题记一方。






四号窟,明代,平面呈长方形,方形窟口,窟内四壁平直,设有凹形坛基,平窟顶,窟顶正中凿有八面攒顶藻井。藻井由内向外分三层,正中浮雕圆形宝相花,第二层浮雕八方花卉图案,第三层浮雕龙、双凤朝阳、鹿、玉兔、天马等瑞兽图案,藻井外浮雕菱形方格。正壁上部开一长方形浅龛,龛内浮雕三佛佛均半跏跌坐于带梗仰莲座上,上身袒裸,双乳裸露,腰束僧裙,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阿弥陀佛印。这种形制的在相邻的驸马沟门石窟也右出现。正壁坛基上圆雕彩粧自在观音、童子和地藏菩萨、闵公和道明造像。左右两侧坛基上圆雕彩粧十王立姿造像。壁面悬塑山峦,山恋间悬塑十六仙释造像。坛基上的造像均为石胎圆雕造像,为原作,头部均为近年来补修,并就行了彩粧。自在观音台座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标配,这在志丹县明代石坬庄石窟、四川渠县清代西阳洞石窟等石窟中均相同的造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