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方家河村西230米处
年代:唐
级别:甘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开凿于洛河东岸的崖壁上,甘志公路从石窟前穿过,西距离秦直道甘泉方家河段330米。石窟坐北面南,现存窟龛十四个,由西向东依崖开凿在长约二百米的崖壁上,东段由于当地居民依崖修建窑洞,部分窟龛被毁。山崖岩质为红色砂砾岩,极易风化,现存十四个窟龛,除西段一窟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外,其余均风化严重,造像仅存轮廓。





西段现存窟龛六个,一号龛,方形龛,龛内原浮雕一佛二弟子二协侍二蹲狮造像,风化严重,现残存一佛二协侍一蹲狮造像。主尊佛座为束腰形。



四号窟,平面呈长方形,拱形窟顶,窟内有淤土,正壁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弥勒佛倚坐于方形台座上,双手抚膝,头部缺失,身后浮雕椭圆形背光,整体造像呈V字形,佛肩部宽厚,胸部饱满,颈部有横纹,身着通肩式大衣。左侧弟子和菩萨风化严重。右侧弟子双手拱于胸前站立,右侧菩萨上身似袒裸,腰系长裙,体态短粗,略显臃肿,两侧菩萨造像均浮雕桃形头光。造像具有初唐特征。







五号龛,拱形龛,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造像形制和四号窟相同。




六号龛,拱形龛,龛内浮雕二菩萨造像,菩萨胸部饱满,腹部微鼓,一手下垂,一手上举,相对做扭胯姿。


东段除十四号龛位于居民院中外,剩余七至十三龛呈一字形集中分布,龛上分布有方形榫眼,说明原设有木构龛檐。



七号龛,拱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二蹲狮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佛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八号龛,方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蹲狮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佛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九号龛,方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佛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十号龛,方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蹲狮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佛倚坐坐于方形台座上,足踩莲蓬,双手抚膝。就其题材来看,主尊应为弥勒佛造像。



十一号龛,方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蹲狮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佛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十二号龛,方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佛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十三号龛,方形龛,龛内凿有凹形坛基,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佛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十四号窟,位于崖面最东端的居民院内,平面呈方形,拱形顶,风化严重,无造像。

佛均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菩萨体态造像具有典型唐代风格。其造像风格和麟游县唐代麟溪桥石窟以及慈善寺石窟南区造像风格非常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