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
位置:甘肃省兰州市
年代:清
级别: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1928年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今名。《甘肃通志》载:“镇远桥,在州西二里黄河上。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建于城西七里,以济师越。四年移建于州西十里,名曰:镇远。十八年又移建于城西北二里金城关。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黄河上,架以木梁棚,以木板围以楯栏。南北两岸为铁柱四,系铁缆二,各长一百二十丈。冬河冻则拆,春冰泮复建,以通河西、甘肃等路。弘治初马文升言,陕西之路通甘凉者,惟兰州浮桥一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通矣。”现遗存有铸铁浮桥柱1根,俗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铭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甘肃洋务总局总办彭英甲等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就包修兰州黄河铁桥一事拟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代理兰州府傅秉鉴随即给陕甘总督升允上梳条陈,请求对包修合同中的一些地方进行“考究”。升允看了条陈后,为表示慎重,同意与洋商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磋商,但同时他也强调,“不宜偏执己见,故破成议。”
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请工程师进行了实地勘测,合同因此暂缓订立。经过工程师的勘测,德方认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
九月十一,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合同约定包工包料总价16.5万两白银,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合同规定:“铁桥长233.3米.宽7.5米,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修建铁桥所需材料均从德国海运至天津港,然后用火车运至郑州,再由骡马转运至兰州,耗时两年。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黄河“第一桥”改名“中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