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
位置: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
年代:汉、北宋、金
级别: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关于成纪古城的建置时间
成纪古城,就目前记载的史料而言,其建置时间无法准确确定。最早成纪一名见于史料是司马迁的《史记·卷十孝文本紀》、《史记·封禅书》、《史記·張丞相列傳》均记载了同一件事:“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詔下其議張蒼,張蒼以為非是,罷之。其後黃龍見成紀,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歷制度,更元年。”“其夏,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於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后汉书·西羌传》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这一时期成纪属陇西郡,《史记·李广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一部分置天水郡,成纪属天水郡。成纪县置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县十六: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勇士、成纪、清水、奉捷、陇、豲道,兰干。”说明成纪县的设置时间节点最晚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2004年3月,在静宁县威戎镇党家塬汉墓中出土一批秦汉木牍,党家塬汉墓距离成纪古城遗址三十余里。其中有两个木牍记载了西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六月和十月,发生在陇西郡成纪县妇女失踪案件,此案件和义渠右王太子有关,因此惊动了丞相、陇西郡守武启、成纪令。两个木牍一个是陇西郡守武启给义渠右王太子的信札,说明失踪案的始末,另一木牍为证人证言。木牍原文“陇西守武启敬再拜献书义渠右王太子御者之安:春时不和,左右得毋为变?敬因书道之。四年六月中,外人入盗成纪闉橆婢嫈等四人,成纪令吏服求廉问外,今其三人嫈等,闻居太子民男子,——斄等所候者再往,审视之,见之审。启乃敢使使者请之。此等非有益太子,太子幸诏少者使归,以属使者。此人辞相国,相国有书求,必得之,郡须言相国。太子幸毋令人杀伤之,——杀伤之,为陇西郡大事,颢以望幸,敬再拜以闻。” 关于这批木牍静宁县侯立文先生撰文有详实的论述。这批木牍的发现把成纪县建置时间下限时间确定在西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之前。
二、关于汉成纪县之争
关于汉成纪县之争由来已久,静宁说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但今有人研究认为在书中关于瓦亭川和略阳川记述中,有关成纪水前茅后盾,不能印证。加之《水经注》后世多有校注,已非原版,多有错误,姑且不用。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撰《后汉书·隗嚣列传》载:“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唐章怀太子李贤等人在(678-684年)对《后汉书》做注,云:“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西北。”李贤等人注汉书注重点于文字训诂,而对于地理地望没有进行详实的考略,故亦不能作为依据。唐魏征《隋书》载:“成纪旧废,后周置。有龙马城、仙人硖。”现静宁葫芦河仙人峡谷确有龙马古城遗址,其修筑史料不详,但经实地考察,古城遗址为清代修筑,实为今人附会之。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载:“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周成纪县,属略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皇朝因之。”唐初魏王李泰著《括地志》载:“汉成纪,在秦州成纪城北二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成纪,汉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唐以后的成纪县是十分明确的,没有争论,焦点都集中在汉成纪县。静宁说和秦安说争论的焦点就是在于史料中记载的地名小坑川、仙人峡是现在的哪里。然今地名与古地名年代久远,史料的匮乏并不能说明问题所在。静宁说指治平川、秦安说指安付川、阳兀川,同属于葫芦河的仙人峡亦存在争议。秦安有明代胡缵宗的考证,也有成纪铭文的汉砖和秦汉古墓葬的发掘。静宁有清道光严长宦、张思城考证编修的《秦安县志》为依据,也有出土成纪铭文的汉代陶罐、木牍和秦汉墓葬出土的文物。在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出土文物,静宁说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故静宁治平川的成纪古城才能成为国保单位。但就现在地面现存古城遗址来看,并非汉代古城遗址,而是宋代的治平寨、金代的治平县古城址。汉代的文化遗存只能说是在地下了。











古城遗址内目前发现水井遗址,井内出土有战国和汉代陶罐碎片,以及汉瓦当、绳纹瓦片,其中一口井上覆盖西汉墓葬。2006年在古城附近出土一件灰陶壶,肩部刻有两行小篆体“成纪容三升”铭文,在古城南五方河和王家沟分布有秦汉古墓葬群,发掘出土许多秦汉文物,其中五方河是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玉器等文物。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现存西北段城墙300余米,东北段城墙100余米,其余城墙因河水冲刷和村民耕种损毁。发现的水井遗址位于西侧河谷断崖剖面,淤泥填充水井形成的的柱状十分明显。
























三、宋治平寨、金治平县
唐大中、北宋初期,六盘山一带是蕃部居住地,受少数民族蕃部所控制。这些蕃部地处宋和西夏交战边界地带,是西夏和宋争取的对象。况且这些蕃部“生长边陲,习山川道路,知西人情伪,材气勇悍,不惧战斗,从来国家赖之以为藩蔽”,是北宋抵御西夏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对待这些蕃部的政策上,北宋历来就是恩威并施,先引兵进剿,后诱降内附。《武经总要》载“羌戎即叙,种落实繁,古之中远略、制犷俗者。重降附之爵,用羁縻之策……今之夷人内附者,吐蕃、党项之族,散居西北边,种落不相一。款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其首长则命之戎秩。赐以官俸,量其材力功绩,听世相承袭。凡大首领得为都军主,自百帐以上得为军主,又其次者皆等级补指挥使以下职名;其立功者,别建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至借职殿侍,充本族巡检,绥怀族帐。谨固疆界,器械糇粮无烦于公上……又若戍兵防边之制。前世卒皆代更,俾之保障,为费甚大。故晁错建策,不如选常居者,为室屋,具田具,及募民徙塞下,所以减赡边之用,得慑俗之便。中朝用是法于西陲,募土人为弓箭手,给田二顷,出一甲士,至三顶,乃出战马一匹,税租徭役悉为蠲复。器械粮饷俾其自给,分筑堡垒使相聚居,设营校之名,循卒伍之制,亦置指挥使以下戎秩以统率之。有战功者亦补为都指挥使,乃置弓箭手巡检以护领之,每战则为诸军先锋。”时捺吴川一带为蕃部党羌令征所控制,治平四年令征叛乱,时任陕西宣抚使郭逵领兵前往进剿。宋范祖禹撰《郭将军逵墓志铭》载:“(治平四年)党羌令征反,杀巡捡陈敢。朝廷议招怀,公以谓“始服终叛,为梗不已。今又杀王官,当以威惩之。一族既破,诸部必降。因绳之以法,则边患当弭。”遂决意用兵。二月。师次捺吴川,令征挺身来降,公不许,命执之。进师讨诸未下者,大破之。拔鸱鹗、训狐等城,乃散谕诸羌“俾安心归业,毋若令征自取剿绝。”
羌畏感,争出犒师****观览山川,见强弱利害所在,乃城揆吴川。”
《宋会要辑稿·兵二八》载:“治平四年闰三月三日,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郭逵言:“秦州青鸡川蕃官首级药厮哥等愿献青鸡川土地,乞修展城寨,招置弓箭手。体量若于青鸡川南牟谷口修置城寨,则秦州与德顺军沿边堡寨相接,足以断贼来路,已发兵夫修筑。”又奉诏,具青鸡川一带大小堡寨去处,并四至远近、合役人工,次第以闻,仍以泾原路揆吴川新修堡障,赐名治平寨,青鸡川新修堡障赐名鸡川寨,仍降诏奖谕。”
捺吴川、揆吴川实为一地,即今静宁县李店镇至治平乡川道。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载:“顺宁寨,南至本军四十里。思立,安岳人,修治平寨时已见。”
《宋史·景思立传》载:“弟思立,以荫主渭州治平砦。”从这两本史料记载来看,景思立随陕西宣抚使郭逵对蕃部党羌令征叛乱进剿,并参与修筑治平寨,寨城修筑完毕后担任了首任治平寨寨主一职。南宋时治平寨被金攻占,升为治平县,属德顺州,元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治平城,州南八十里,宋治平砦,因名。吴璘尝遣王中正收金人于此。金升为治平县,属德顺州。元废。”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的“吴璘尝遣王中正收金人于此”在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八》中有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庚申,吴玠奏收复秦州治平寨。四川宣抚使吴挺报捷,遣差左军统制一带正权知秦州刘忠、中军第五将王价等将,带军马攻讨收复陕西陷没州军,於十二月二十二日未时攻打破治平寨,次日,措置招收军民归业,及划削城壁守御闲。探报金贼万户仆悉令孛堇带领千户句子罗不等,甲军三千馀人,在千家堡下寨要复收治平寨。中正等统率马军步军,於二月十五日辰时,自治平寨起发至午时到千家堡照城陂,望见金虏在山下摆作三大寨,其时步军未到,中正等带领马军下山迎敌。其贼一拥前来,告谕官军不顾死亡与贼血战二十馀阵,至申时金贼败走二十馀里,再添生兵摆拽。酉时其贼尽行败散奔走,乘势追赶二十馀里,斩到首级、捉到活人各不计数目,收军回堡。当山下寨统领官王中正左腮口角中三枪伏乞照会。”同样在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四》也有同样记载:“庚申(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是日,兴州左军统制王中正等,引兵再攻治平寨,拔之。初刘海既去治平,敌益兵坚守,中军统制吴挺谴中正及知秦州刘忠共击之。杀其知寨,降其招信校尉张吉甫等四人,即而金人谋复取治平。中正引兵于于家堡迎敌,战十余合,敌败走,官军进击,大获其俘。中正为飞枪中其左颊者二。”《大明一统志》载:“治平寨,在静宁州南八十里,宋治平中置,呉璘尝遣王中正破金人于此。后金置为县,属德顺州。元省入陇干。”后世在古城内建有王中正将军祠,清代时将军祠还在。清康熙时州佐骆起明作有《过治平川》:“渭城朝雨满平川,绿树阴森四野连。中正威名千古在,将军祠外雨如烟。”
古城地处川道,土地平整,当地村民在古城内外种植苹果树,对古城遗址造成巨大破坏。现存西北段300余米城墙,顶宽近18米,村民在古城上栽植果树,加之果树灌溉,仅存的这段城墙已经岌岌可危。城墙基址中夹杂有大量汉代绳纹筒瓦、绳纹板瓦、瓦当残片以及马骨、红陶片。在一段城墙基址中发现集中堆积的建筑砖瓦残片,以汉代居多。堆积层上部城墙和城墙基址部分有明显的区别,应属于不同时期。城外修筑有宽大的护城壕,护城壕内和城墙顶部村民依然在种植果树,虽贵为国保单位,但古城遗址没有得到任何保护措施,仅存的这300余米城墙已经多出坍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