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遗址之秦公一号大墓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墓寻踪 |
地址: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
时代:春秋
级别: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先祖族世居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为周王室牧马,至非子时因牧马有功,周孝王八年(公元前890年),周王朝便把关山以西(今甘肃天水)大片土地赐予非子,作为牧马地带,并将非子封于秦,邑于秦亭(今甘肃张家川秦亭)。周王室时关山以西地区经常受到西戎的骚扰,对周王朝西部边疆造成极大的威胁,赐予秦先祖后,秦先祖率领秦人开疆破土,不断壮大。秦庄公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其讨伐西戎,有功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并将秦先祖族大洛所居之地西犬丘(今甘肃礼县)赐予秦庄公。《史记·秦本纪》载:“庄公居其故西犬丘”
秦庄公把都邑从秦亭(今甘肃张家川秦亭)迁至西犬丘,这是秦人第一次迁都。到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至汧邑(今陕西陇县),这是秦人第二次迁都。公元前771年秦襄公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封为诸侯,并把周王室兴盛之地,岐山以西赐予秦。秦宪公四年(公元前763年),秦人翻越关山东迁进入关中,建都邑于汧渭之会。《史记·秦本纪》载:“三年,文公以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这就是这是秦人第三次迁都,也是秦人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塬上营造的第一个都城,即今天位于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宫殿遗址。公元前701年秦宪公迁都于平阳(今宝鸡陈仓区太公庙),1978年在太公庙发掘一春秋大墓从出土青铜器铭文分析极有可能是秦武公墓,也证明陈仓区太公庙是秦迁都平阳后的贵族墓园。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德公迁都于雍(陕西凤翔县),《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迁都咸阳,雍城作为秦国都长达294年,历经秦十九位国君励精图治,使秦人最终一统天下。秦人东迁后,雍城作为秦发祥之地、圣都,秦人的重要祭祀活动一直在这里进行,一直延续至西汉时期。
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建筑构件,是秦宫殿建筑梁架之间衔接构件。现收藏于凤翔县博物馆和宝鸡市青铜博物馆。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至汧邑(今陕西陇县),这是秦人第二次迁都。汧邑(陇县)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
《管子》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位于凤翔县三畤塬上雍之地具备了这些条件,况且雍之地“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就是秦人定都雍的原因所在。
位于凤翔县三畤塬上的雍城遗址,遍布整个塬地。遗址分为雍城宫殿城址区,郊外离宫区、秦公陵园区、秦国平民墓葬区和祭祀区。遗址地面遗存几乎无存,均深埋地下。秦公陵园位于雍城宫殿城址区西南角,即今天的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经勘探确定这里埋葬着秦十三位国君,有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和凸子形大墓和车马坑46座,陪葬墓4座。一号大墓是在1976年至1986年考古发掘的,历时十年。经对出土石磬上的铭文分析,证实一号大墓为秦景公墓。墓平面呈中字形,有东西两条墓道,墓室四壁呈三层阶梯状,墓室椁室呈曲尺状分布,在椁室周围发现186俱殉人,墓室中的棺椁是国内迄今发掘周秦时期等级最高的葬具“黄肠题凑”。一号大墓发掘中发现早期已经被盗严重,共发现西汉至清代各时期盗洞247个,但仍然出土文物3000余件。一号大墓发掘结束后,大墓被废弃。2000年当地村委会自己筹资对大墓进行了简单的保护措施,创建了全国首家农民自办的博物馆。但因为保护措施,旅游配套设施不到位,缺少文物展示,并未带动当地经济,却让村委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直到2005年年末才得到国家文物资金支持,秦公陵园正式得到了有效保护,配套设施亦逐步完善。
秦雍城遗址分布图
墓葬中出土了大小不一,带有铭文的石磬20余件,均残断,铭文共计290余字,经专家对篆字铭文“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分析,认定一号大幕主人为为秦共公、秦桓公之后的秦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