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边寨之弓门寨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
位置: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
年代:北宋
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弓门寨,又名弓川寨、弓门堡,民国初年改为恭门。弓门寨是陕西关中西进天水翻越陇山沿陇山古道的第一道关隘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于秦亭,弓门一带属于秦亭管辖势力范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也是沿着弓门川这条古道向东进逼。《甘肃通志》载:“在县北七十里。秦昭王所筑,命白起镇之。宋改为寨,今为镇。俗讹为防门,领小五寨。”钦定四库全书
白起堡位于现恭门镇西南峡口西侧山顶上。关于白起堡的修筑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一般认为是秦昭襄王为了防范西部羌戎等少数民族东进,命白起率兵翻越陇山,在此筑堡。是否为白起所筑不得而知,白起堡之名世代相传至今,白起堡所在的弓门一带是秦先祖牧马之地,史料中明确有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1987年在堡内出土一件青铜器,专家起名:六棱铜铁复合殳,研究认为是一件秦代军事指挥器物,堡内农民耕种时经常有秦、汉、宋砖瓦、陶片和瓷片出土。说明古堡在秦代时就是军事要塞,汉、宋沿用。
弓门原建有白起祠,和白起堡一样,其创建年代无考,后毁。北宋仁宗绍兴四年,清水兵马都监魏诚在弓门北山重修白起祠,清水县主簿刘果撰文《重修武安君祠堂记》,碑记载:“秦以虎吞诸国,力并天下,虽曰地得百二,而*累世之勋,盖亦爪牙有助焉。方是得白起忠节,使之为将,授以兵柄而不疑。起料敌时建功出奇无穷,遂共定大业,及以据命见忌而卒,不容于世矣。秦之父老莫不悲怜其志,往往立庙以祀。弓门实陇右之地,有遗祠在弓谷口,距城五六里,年祀寝远,无碑刻可寻。风雨弗葺,堂宇隳圯,鞠为茂草,过者兴叹。”此碑在1975年在古城遗址内出土,说明至少在北宋时期有关白起堡的传说就已经存在,而且白起堡亦存在,北宋加以利用。
弓川西谷口
弓门寨古城其修筑年代在《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武经总要》及《读史方舆纪要》均有记载,其修筑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巡检使为执寨官。那么弓门砦是何人修筑的呢,《宋史·曹玮传》载:“筑弓门、冶坊、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洛门、威远十砦,浚壕三百八十里,皆役属羌厢兵,工费不出民。”由时任秦州知州,兼泾、原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曹玮修筑。《元丰九域志》在秦州清水项下载:“寨七:建隆二年置定西。开宝元年置三阳。太平兴国三年置弓门。四年置静戎。天禧二年置安远。庆历五年置陇城。治平四年置鸡川。弓门:州东一百六十五里。领东鞍、安人、斫鞍、上下铁窟、坐交、得铁七堡。”《宋史·地理志》载:“清水,(中有弓门、铁窟、斫鞍、堡子、小弓门、坐交、得铁、冶坊、桥子、李子、古道、永安、四顾、威塞、床穰、镇边、和戎、安远、挟河、定川、中城、东城、西城、静边、临川、德威、广武、宁远、长樵二十九堡。)弓门,(领东鞍、安人、斫鞍、上下铁窟、坐交、得铁、治坊七堡。)”《武经总要·卷十八》载:“弓门寨,太平兴国中筑,在赤城川东波上,管小寨五。东至陇州故关七十里,西至治坊寨四十里,南至床穰寨六十里,北至边壕,西南至州百五十里。”
从史料中个看,弓门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小寨,而是领有七堡的大型军寨。在《宋史·地理志》记载中清水领二十九堡、七寨,在这里二十九堡中有弓门堡、小弓门堡,七寨中有弓门寨,说明弓门堡、小弓门堡、弓门寨不是同一个堡寨,但都修筑在弓门周边。在北宋西北边疆地区的堡寨的建置一般是三级建置,即城、寨、堡,这些堡寨是受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形势,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而设。在现在的恭门镇政府所在地遗存有一城一堡两座军事堡寨,古城依山临樊河修筑,规模较大,就是弓门寨。寨城设东西南三门,今已不存。现存古城北城墙及护城壕保存基本完整,西城墙仅保存一小段,现为中学操场围墙。东城墙充分利用东堡子自然山体作为城墙,依山部分完整。南城墙已毁。位于古城东门临樊河位置有一数十米突兀的岩石小山,山顶平整,上有一古堡,当地百姓称之为东堡子,说是白起的指挥所。就其恭门镇的军事地形而言,也似有可能。东堡子居中,周围山颠修筑军堡环绕,东堡子指挥功能尽显。《宋史地理志》记载中的二十九堡之中的弓门堡应该就是东堡子,而位于弓川川口西侧山顶上白起堡和东侧山顶的古堡,其中一座应该就是小弓门堡。
北城墙及护城壕
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和《读史方舆纪要》有这样的记载:“弓川寨在县东。五代汉乾佑初,王景崇以凤翔降蜀,汉兵围之。蜀遣山南西道帅安思谦出散关赴救,复遣秦州帅韩保贞引军出阳,以分汉兵之势。保贞寻出新关,屯陇州。会思谦以食尽引退,保贞亦退保弓川寨。”《读史方舆纪要》又载:“《九域志》:弓川寨,在秦州东一百六十五里。宋曰弓门寨。又有永安、威塞、西顾等堡,皆在县境。金废。”在北宋之前的五代后汉乾佑(948-950年)初在今恭门镇就修筑有军寨,只是名字叫弓川寨,后汉和后蜀在这一区域发生过战争。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原址重修,改名叫弓门寨。《宋史·兵志五》载:“弓门砦,三大门,十七部族,十七姓,十七小族,总兵马一千七百四。”弓门寨不但是陇关古道的上军事堡寨,而且是统领安抚蕃部的重要功能。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吐蕃彝泰七年,吐蕃两次遣使到长安请盟,十月唐与吐蕃在长安西郊会盟。长庆二年(822年)五月、吐蕃彝泰八年,唐遣使前往吐蕃,在逻些(拉萨)东郊会盟。长庆三年(823年)、吐蕃彝泰九年,唐和吐蕃分别在长安、拉萨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史称“长庆会盟”。
据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大臣拔赛囊所撰《拔协》一书记载,长庆会盟建碑三通,除过前面两通外,还有一通在唐与吐蕃边界一个叫孔谷梅如(贡布梅如、公谷梅如)的地方,并在此地唐和吐蕃边界内分别修建寺院一座,吐蕃赞普寺和唐皇寺院。至此“天有日月一双,地有赞普甥舅,除此之外别无它有。和议之后,遂于磬石之上,刻以日月之形。此后吐蕃在吐蕃地区安居乐业,唐朝于唐境安居乐业,吐蕃之军不至边界梅如以东****”。今拉萨大昭寺长庆会盟碑文载:“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囊昔旧路,
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
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
从碑文可知吐蕃与大唐的边界是以陇山为界,和唐建中四年(783年)唐与吐蕃清水会盟划定的陇山边界是一致的。“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具体就是清水县以西为吐蕃境,绥戎栅以东为唐境,而清水县以东,绥戎栅以西则为双方缓冲边界,双方使人依循旧路往来,在将军谷进行交换驿马。旧路即指汉唐时期的陇关古道,藏文献中记载的公谷(贡布、孔谷)、将军谷极有可能就是弓谷,即弓川,今恭门镇。
弓门砦东峡口,通往清水县
在弓门寨西北14公里的河峪村关陇古道边有一方摩崖石刻,2017年专家实地考察后称之为《故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摩崖刻于东汉和平元年,即公元150年。摩崖石刻记述了东汉汉阳太守刘福施惠于民和率领民众整修关陇古道的显著政绩,因摩崖石刻位于河峪村,又名《河峪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