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2019-06-08 09:54:1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位置: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老城镇

年代:宋、清

级别: 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水古城,故名蟠交古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在此置县,因城修筑于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处,即今北川、东川,故名蟠交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合水县。五代后周时为合水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以合水镇复置合水县。金元明清因之。明崇祯间被流寇毁,清顺治十五年知府杨藻鳯、知县刘澄源重修。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载:“合水县,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汉略畔道之地,载今县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后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至后魏为襄乐县之地。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陕西路中州庆阳府项下有:“(熙宁)四年省华池、乐蟠二县置合水县。”元脱脱《宋史地理志》载:“合水,(望。熙宁四年始置,省华池、乐蟠二县为镇。七年,改华池镇为华池砦。有东华池、西华池二砦,荔原一堡。)” 明天顺五年《一统志·卷三十六》、清《甘肃通志》、《大清一统志》、均沿用唐宋史料记载,无出入。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北宋合水古城的修筑和范仲淹没有任何关系,熙宁四年(1071年)时范仲淹已经病逝20年。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乾隆版《合水县志》载:“县本合川,武德元年置,是年,又析置蟠交县。贞观元年省合川入宏化。天宝元年更蟠交曰:合水。后五代周省合水入乐蟠县,为合水镇。熙宁四年以合水镇为县,省华池、乐蟠二县为镇。七年改华池镇为砦,有东华池、西华池二砦,荔原堡。崇祯初,流寇从北城入后,十年复,火烧城门,连破三次。顺治间杨太守率县令刘源澄修复之,有记。雍正时,知县酒养泽所修门额,久亦颓圯。”雍正九年、乾隆、光绪年间多次修葺。19499月县城迁至西华池镇,合水古城降为镇,曰:老城镇。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古城依山势而建,形似葫芦又名葫芦城。清乾隆《合水县志》载:“建水之阳,山脉横旦,从子午劈分,蜿嬗而来,踰六村塬脱卸于此。有阜矗起,而锐因以为城。城山依山,山顶大如方丈地,远望之如人戴捲薝帽,而势欲东项拜者。然以此为城之脊垣,由是起如葫芦之蒂,其初盛狭,渐下而渐广焉,将及地复一束。北垣连山高五丈,东西南皆在平陆,高三丈,厚半之。悉土筑其雉,堞则以砖,在山上者甃,数层婉转,因山斜叠之最,易剥落。览其周遭,髣髴嵌龈残齿耳。东西二百三十步,南北一百就是步,周三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三尺,隍周七里三分。东西二门,东曰:绥定,西曰:庆宁。门高八尺五寸,阔九尺二寸,上各屋三间,无楼橹,无重阁,即马道更房等,亦多未备隘之甚矣。城内东西二街,居民二百余户,虽非通闤带闠,然已屋瓦鳞次,少隙地焉。两关厢甚长,无郭门,尚存旧址。各一庙及旅店数家而已。”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1947529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独四旅与驻守葫芦城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至31日解放军占领古城川道部分,敌守军龟缩于古城北半山腰待援,因敌援军已至,解放军撤出战斗。194812月解放军合水县城得以收复。解放军阵亡英雄指战员300余人,1955年收集烈士遗骸,迁葬至古城半山腰烈士陵园。古城在战争和城镇扩建中损毁严重。东西二门及川道东西城墙在,县城扩建中拆毁殆尽,南城墙塌毁严重,已不能连贯。唯有东西依山城墙比较完整,依山城墙斩山为墙,其上有夯筑城墙,形成高低两道城墙,两城墙之间修建护城壕。城北居于山制高点,犹如葫芦嘴,修筑有烽火台。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北宋边寨之合水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