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2019-03-18 10:02:2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位置:陕西省吴堡县宋家川镇城里村

年代:宋、元、明、清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堡石城,其五代前始建情况不详。《宋史·夏国传》载:克睿初名光睿,避太宗讳改""""。彝兴之卒,自权知州事,授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开宝九年(976年),率兵破北汉吴堡砦,斩首七百级,获牛羊千计,俘砦主侯遇以献,累加检校太尉。这是史料中有关吴堡的最早记载,但却不是现在的吴堡石城,而是位于石城北门山崖下的黄河边的吴堡水寨。明弘治版《延安府志》载: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即在此筑有吴堡水寨。吴堡水寨创建于五代十国中的北汉(951-979年)初期。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党项族族李克睿攻占,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建国归属西夏。宋治平四年(1067年)克夏置吴堡砦,属麟州,后有复于西夏。

南门及瓮城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东城墙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城墙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宋史·兵志》载:“(元丰)五年正月,鄜延路经略司乞以新收复米脂、吴堡、义合、细浮图、塞门五砦地 ,置汉蕃弓箭手,及春耕种,其约束补职,并用旧条。” 《宋史·地理志二》载:“河东路:石州,下,昌化郡,军事。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隶州,因置二砦沿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初领县五,元符二年,升葭芦砦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隶焉。”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攻占吴堡置吴堡砦隶属于石州(山西吕梁离石区),并扩筑吴堡寨,周围二里二十步,东邻黄河为固,门有三。宋政和五年(1115年)陷于金,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刘豫阜昌八年属伪齐,现存有刘豫阜昌八年(1137年)摩崖石刻题记一方。三月吴堡寨主兼将折彦若因“此城之隳弊......,水寨之毁陋,恨无力以竖新,今率寨民,共劝修建,工兴土木,不臼而成”。正大三年(1226年)置吴堡县,吴堡县级建置始于此时。天兴三年(1234年)陷于蒙古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东城墙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城墙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据道光二十七年《吴堡县志》载:“吴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居之。战国为魏上郡地,襄王七年入于秦。汉魏以来废兴不一,视上郡为迁移。西魏改上郡为绥州,置延陵县于州东。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改为延福县。唐为定胡县,属石州,唐末西夏据之,名吴堡。宋治平四年(1067年)克夏置吴堡砦,属麟州。金为吴堡县,元初省,寻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吴州。元贞元年(1295年)复为县,事不敷并归绥德。十四年复旧属葭州,隶延安府。国初因之,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隶绥德州。”

北城墙及北门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吴堡县志》载:“城郭:宋金为砦,元始为县。建城周一里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深八尺(延安府志)。城建于山,依地势高下围一千八十丈,高三丈,阔一丈三尺。东南以黄河为池,西北以石壑为堑。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县刘钺、十七年(1538年)知县张弛、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李辂俊重修。门四,东曰:观澜;西曰:熙皞;南曰:景阳;北曰:迎恩。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李锦筑北门月城,建门曰:拱辰。崇祯中知县简国甯建南外门,曰:带砺。本朝雍正八年知县詹绍德开北门改向黄河。楼二,南曰:南熏;北曰:北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杜邦泰建城楼,曰:生聚。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卢文鸿建西城楼,曰:威远。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倪祥麟请实,丈周四百三十丈,有奇外城墙,高三丈至一丈二三尺。内城墙高一丈至七八尺各不等。随请帑重修,底宽一丈二尺,项一丈,内外俱砌石块,中实以土。南门二,曰:石城;曰:重,东西北门各一,曰:纹涛;曰:明溪;曰:望泽,楼各一。经始于是年,落成于三十四年(1769年)。虽规模颇隘,而亦足够金汤之固。惟城内无井,官民均仰给于沟泉,而往返数里,跋涉维艰,是则可虑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吴堡县迁出石城,石城成为村。抗日战争期间,石城遭受日军炮火袭击,大部分建筑损毁。石城南、北二门是古城真正意义上的城门,西门因方便取水 而设,东门因观澜黄河景色而设。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南门及瓮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北门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门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东门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关于吴堡之名《吴堡县志》载:“按山西临县后周及宋均名定胡,而定胡城故址,则在今永宁州属之孟门,是则定胡之名固不专属之吴也。宋元丰五年(1082年)吴堡之名始见于史。意当时疆域始定与旧志,谓县以吴王受名,城北二十里冠家原有塚存焉,无可证据。或又谓吴王即延陵季子,尤属附会。故存之以以后之博雅者改正焉。” 县志记载的吴王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八十年代发掘,发现墓为土坑竖穴积炭墓,出土秦汉时期文物数十件,但无法说明其与吴堡之名和吴堡建置有关联石城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修建,损毁严重,残缺不全,但县级建置具备的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古代县城建筑的布局,建筑遗存大部分都得以保存吴堡石城位居黄河西岸的山梁上,依山势而建,平面大致为不规则椭圆形。石城东临黄河,西、南均临山崖,未有北面和塬链接。近年来石城内的村民陆续搬离,仅有两户居民仍然坚守在古城之内。

北城墙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南城墙及瓮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东城墙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城墙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城墙西北角马面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门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祖师庙,旧在城北门楼上,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卢文鸿迁于北门外。两进院落,一进现存三孔窑洞,二进现存正殿,正殿门额嵌有“玉虚宫”石碣。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龙王庙,旧在城北高岗上,明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卢文鸿迁于西沟畔,清雍正九年知县詹绍德重修。岁春秋致祭,庙右有山神庙。今存遗址。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北门外的刘猛将军祠遗址,刘猛,南宋抗金名将,受秦桧排挤被降职出任地方官。任内因治理蝗灾有功,被宋理宗封为“杨威候”“天曹将军”。死后百姓传说在天界做了治虫将军。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位于城中的东西商业街旧址,窑洞后背上石县衙署。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县衙署,位于古城中心最高位置。明洪武初年知县范平仲创建,后知县俞安续增修,明末将原面南大门改建面西临街,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张文达有恢复旧置,县内士民多为不利,雍正四年知县詹绍德又改面东。康熙中知县李云龙、知县马挺诏增建东西书舍,雍正七年知县詹绍德增修吏舍,道光二十年知县刘元凤多次修葺。原建筑有大堂、二堂、东西书房、西厢房、门房各三间,库房、东厢房各一间,三堂五间,厨房、马号八间。以及狱神庙、男女监狱等。抗日战争期间,县城遭受日军炮火损毁,今仅存五间窑洞院落和衙神庙。
衙神庙内东西两壁彩绘有曹参、萧何出巡图图。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衙神庙,据清道光二十年《重修衙神庙碑记》载,原建有土地祠,祠内合祀汉丞相萧何、曹参,可定大汉天下律例数条,可靖百代之人,心故合祀于庙中后年久倾圯,清道光十八年吴堡衙署六房三班等重修。土地祠清初迁建于城北。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位于县衙西侧的常平仓遗址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知县官邸,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倪祥麟修建,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历任知县在此居住。为两进院落,一进院落已经塌毁,二进院落保存剪边完好。窑洞前檐挑石为双层鼓形厦头,比较精致,这是知府官员等级身份的象征。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关帝庙,明代重建,清重修。《县志》载:在南瓮城内东偏。三代祠在正殿左,雍正七年知县詹绍德建。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明嘉靖三十一年《重建关王庙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文昌祠,在县东,与南城魁星楼相对,顺治七年建,春秋二祀。(北城文昌祠、城隍庙、土地祠遗址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南城魁星楼遗址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文庙,创建于元延佑戊午年(1318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主薄周琛重建,十三年(1380年)知县范平仲、宣德十年知县袁礼、天顺五年知县郭敏、嘉靖十九年知县张弛、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卢文阳、清康熙三十九年知县沈宏烈、道光二十二年教谕郑仕楷重修。原建筑有正殿三楹,东西庑五间,正殿前建有月台,南威戟门、伴池、棂星门,东西为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照壁、仪门。今残存正殿三间和前院。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兴文书院,清嘉庆十九年知县张履程创建,道光元年知县陈元杰修葺,九年知县刘函纲经常捐资经费。光绪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学堂。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清光绪二十九年吴堡县知县杨崧年及慕宗植受业弟子刻立的《慕宗植功德碑》。慕宗植,字,树人。道光年间贡生曾任吴堡县兴文书院山长(校长)。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吴堡县女子学校旧址,创建于1924年,当年在这所学校里面上学的女子实行免费教育,不收取学杂费。1934年停办。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王象贤大院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薛家大院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王思故居,王思吴堡人,《县志》载:“学问渊博,操履端方。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嘉兴府同知所至。有声望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李灼故居,明代修建,乾隆五十四年李灼后人重修。《县志》载:“以岁贡任兴平教谕,到任谒庙悯宫垣倾圯,谋所以修理,捐俸为之,倡数月而功就。升榆林教授。”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西门内的七星庙遗址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石城碑刻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城隍庙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清康熙二十七年《重修***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明崇祯十年碑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明嘉靖四十三年《城隍庙更新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明万历九年《改建琴鹤堂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清道光二十年《重修衙神庙碑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清乾隆四十年《重建圣母祠碑记》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环山报水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大明山西泽州节判张澍之墓》碑,南门瓮城西20米。张澍,系元初政治家张易之后世孙,张易被杀后,其后世子孙迁居吴堡石城。张澍,正德丙子年(1516)入贡太学,嘉靖四年(1525)任山西泽州州判6年。捐资赈饥民。亲入乡里,济民勤农,保证生活,乡民称颂。六年(1527)青阳山叛乱,从征任督粮官,擒贼5名,封从仕郎。后任壶关知县4年。因有忌其为官不阿,谋害于道,公弃官归籍。病故后葬南门瓮城西半山腰其父墓侧,文革期间古墓遭到破坏,现仅存遗址。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