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之固吴堡石城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
位置:陕西省吴堡县宋家川镇城里村
年代:宋、元、明、清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堡石城,其五代前始建情况不详。《宋史·夏国传》载:“克睿初名光睿,避太宗讳改"光"为"克"。彝兴之卒,自权知州事,授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开宝九年(976年),率兵破北汉吴堡砦,斩首七百级,获牛羊千计,俘砦主侯遇以献,累加检校太尉。”这是史料中有关吴堡的最早记载,但却不是现在的吴堡石城,而是位于石城北门山崖下的黄河边的吴堡水寨。明弘治版《延安府志》载: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即在此筑有吴堡水寨。吴堡水寨创建于五代十国中的北汉(951-979年)初期。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党项族族李克睿攻占,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建国归属西夏。宋治平四年(1067年)克夏置吴堡砦,属麟州,后有复于西夏。







《宋史·兵志》载:“(元丰)五年正月,鄜延路经略司乞以新收复米脂、吴堡、义合、细浮图、塞门五砦地
,置汉蕃弓箭手,及春耕种,其约束补职,并用旧条。”
《宋史·地理志二》载:“河东路:石州,下,昌化郡,军事。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隶州,因置二砦沿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初领县五,元符二年,升葭芦砦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隶焉。”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攻占吴堡置吴堡砦隶属于石州(山西吕梁离石区),并扩筑“吴堡寨,周围二里二十步,东邻黄河为固,门有三。”宋政和五年(1115年)陷于金,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刘豫阜昌八年属伪齐,现存有刘豫阜昌八年(1137年)摩崖石刻题记一方。三月吴堡寨主兼将折彦若因“此城之隳弊......,水寨之毁陋,恨无力以竖新,今率寨民,共劝修建,工兴土木,不臼而成”。正大三年(1226年)置吴堡县,吴堡县级建置始于此时。天兴三年(1234年)陷于蒙古。
据道光二十七年《吴堡县志》载:“吴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居之。战国为魏上郡地,襄王七年入于秦。汉魏以来废兴不一,视上郡为迁移。西魏改上郡为绥州,置延陵县于州东。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改为延福县。唐为定胡县,属石州,唐末西夏据之,名吴堡。宋治平四年(1067年)克夏置吴堡砦,属麟州。金为吴堡县,元初省,寻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吴州。元贞元年(1295年)复为县,事不敷并归绥德。十四年复旧属葭州,隶延安府。国初因之,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隶绥德州。”
《吴堡县志》载:“城郭:宋金为砦,元始为县。建城周一里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深八尺(延安府志)。城建于山,依地势高下围一千八十丈,高三丈,阔一丈三尺。东南以黄河为池,西北以石壑为堑。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县刘钺、十七年(1538年)知县张弛、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李辂俊重修。门四,东曰:观澜;西曰:熙皞;南曰:景阳;北曰:迎恩。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李锦筑北门月城,建门曰:拱辰。崇祯中知县简国甯建南外门,曰:带砺。本朝雍正八年知县詹绍德开北门改向黄河。楼二,南曰:南熏;北曰:北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杜邦泰建城楼,曰:生聚。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卢文鸿建西城楼,曰:威远。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倪祥麟请实,丈周四百三十丈,有奇外城墙,高三丈至一丈二三尺。内城墙高一丈至七八尺各不等。随请帑重修,底宽一丈二尺,项一丈,内外俱砌石块,中实以土。南门二,曰:石城;曰:重巽,东西北门各一,曰:纹涛;曰:明溪;曰:望泽,楼各一。经始于是年,落成于三十四年(1769年)。虽规模颇隘,而亦足够金汤之固。惟城内无井,官民均仰给于沟泉,而往返数里,跋涉维艰,是则可虑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吴堡县迁出石城,石城成为村。抗日战争期间,石城遭受日军炮火袭击,大部分建筑损毁。石城南、北二门是古城真正意义上的城门,西门因方便取水
而设,东门因观澜黄河景色而设。
祖师庙,旧在城北门楼上,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卢文鸿迁于北门外。两进院落,一进现存三孔窑洞,二进现存正殿,正殿门额嵌有“玉虚宫”石碣。
龙王庙,旧在城北高岗上,明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卢文鸿迁于西沟畔,清雍正九年知县詹绍德重修。岁春秋致祭,庙右有山神庙。今存遗址。
北门外的刘猛将军祠遗址,刘猛,南宋抗金名将,受秦桧排挤被降职出任地方官。任内因治理蝗灾有功,被宋理宗封为“杨威候”“天曹将军”。死后百姓传说在天界做了治虫将军。
衙神庙,据清道光二十年《重修衙神庙碑记》载,原建有“土地祠,祠内合祀汉丞相萧何、曹参,可定大汉天下律例数条,可靖百代之人,心故合祀于庙中”后年久倾圯,清道光十八年吴堡衙署六房三班等重修。土地祠清初迁建于城北。
知县官邸,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倪祥麟修建,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历任知县在此居住。为两进院落,一进院落已经塌毁,二进院落保存剪边完好。窑洞前檐挑石为双层鼓形厦头,比较精致,这是知府官员等级身份的象征。
南城魁星楼遗址
王思故居,王思吴堡人,《县志》载:“学问渊博,操履端方。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嘉兴府同知所至。有声望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
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城隍庙记》
《大明山西泽州节判张澍之墓》碑,南门瓮城西20米。张澍,系元初政治家张易之后世孙,张易被杀后,其后世子孙迁居吴堡石城。张澍,正德丙子年(1516)入贡太学,嘉靖四年(1525)任山西泽州州判6年。捐资赈饥民。亲入乡里,济民勤农,保证生活,乡民称颂。六年(1527)青阳山叛乱,从征任督粮官,擒贼5名,封从仕郎。后任壶关知县4年。因有忌其为官不阿,谋害于道,公弃官归籍。病故后葬南门瓮城西半山腰其父墓侧,文革期间古墓遭到破坏,现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