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州·萧关道上的古城--泾阳古城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
位置:甘肃省平凉市安国镇油坊庄村
年代:汉-唐
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地理志》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泾阳,开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至阳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三》载:“关内道三:平高县,望。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史记》曰“黄帝东至於海,西至崆峒,登笄头”,是也。《汉书》曰开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之山。又《後汉书》隗嚣使将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平凉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後魏为长城郡长城县之地。周武帝建德元年,割泾州平凉郡於今理置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开皇三年属原州,皇朝因之。开元五年移於泾水南,贞元七年又移於旧县南坂上,今县是也。仍屯军其中。”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淮南子》载:“笄头山,一名薄落山。”北齐魏收著《魏书·地形志》载:“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属后复,有薄落山,泾水出焉。”唐杜佑著《通典》记载:原州高平县“有笄头山,语讹亦曰汧屯山,泾水所出,一名崆峒山”。从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确定,今平凉崆峒山又名笄头山、薄落山、开头山,位于汉泾阳县西。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灵帝纪》载:“(建宁元年)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泾阳,县名,属安定,故城在今原州平凉县南也。)”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隗嚣传》:“(建武二年)及赤眉去长安,欲西上陇,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又追败之于乌氏、泾阳间。”北魏泾阳与西汉时一致,在同一个地方。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三》记载的十分清晰,泾阳县汉代置,至唐开元五年才移於泾水南。在朝代更迭期间,汉代置的泾阳县曾在后魏有过长城县,北周、隋初有过朝那县之名。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平涼縣,依舊四鄉,漢朝那縣,後魏為長城縣地,因秦長城為名。後周建德元年割涇州朝那縣於今縣復置朝那縣。至隋大業二年改為平涼縣,唐元和四年以渭州陷蕃,權行渭州於此。天福五年割屬渭州。可兰山,一名都卢山,皆泾水源。 与笄头山连亘。”这里记载和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三》记载有了差异。那么究竟是“後周建德元年割涇州朝那縣於今縣復置朝那縣。至隋大業二年改為平涼縣”,还是“周武帝建德元年,割泾州平凉郡於今理置平凉县,属长城郡。”呢?《旧唐书·地理志》载“平凉,隋县,治阳音川,开元五年移治古塞城。”。平凉县之名始于隋大業二年,开元五年移於泾水南,至此泾阳县完全废弃。
泾阳古城修建于油坊庄村西侧的鸭儿沟沟口,沟内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北城墙横跨小河,由于河水冲刷和修建道路,北城墙仅存西侧不足200米,东侧靠近土崖处存不足两米墙体,其余城墙均毁。古城城门情况不明。位于沟口东西两侧的塬边上建有两座烽火台,当地人称之为龙眼。
北城墙西侧遗存,河水冲刷破坏
北城墙外的护城壕遗址
北城墙内侧
北城墙东侧遗存
压儿沟口东西两侧塬边的烽火台遗址
西侧塬边的烽火台遗址
东侧塬边的烽火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