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2018-10-18 10:54:41)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长城、古城(堡)、边寨遗址

位置:甘肃省镇原县新城镇新城村

年代:北宋

级别:无

靖夏城,因城墙用芦苇席包土夯筑,初名席苇平城。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十一月西夏进攻靖夏城,当时正逢冬季干旱,西夏骑兵绕城奔驰,黄土塬上顿时漫天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北宋城内守军无法看清城外敌情,西夏抓住时机挖掘地道入城,靖夏城被攻破,西夏屠城后撤走,城废。元代脱脱《宋史·地理志》:载渭州。靖夏城(政和六年,赐泾原路席苇平新城名曰靖夏。未详属何军州,姑附此。)《宋史·夏国传》载:政和六年,十一月,夏人大举攻泾原靖夏城。时久无雪,夏先使数万骑绕城,践尘涨天,兵对不睹,乃潜穿壕为地道入城中,城遂陷,复屠之而去。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四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泾原路安抚使、知渭州种师道,奉诏节制诸路兵马至席苇平城,重修席苇平城。刚修筑时,西夏来攻,种师道利用地形,坚守葫芦河,在河边布阵,摆出像要决战的样子。暗中派偏将曲充由小道出横岭,扬言说援兵来到,西夏兵害怕观望,杨可世率兵乘势偷袭敌后,姚平仲帅精兵袭击西夏兵,西夏大败。此次交战斩敌首五十级,缴获骆驼、马牛数以万计,西夏兵首领仅得逃脱性命。种师道重新修筑席苇平城后班师回朝。宣和元年(1119年)西夏再次攻陷靖夏城。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元代脱脱著《宋史·种师道列传》:载累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督诸道兵城席苇,土赋工,敌至,坚壁葫芦河。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阴遣偏将曲克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衷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卒城而还。《宋史·徽宗本纪》载:重和元年,夏四月癸丑朔,築靖夏城、制戎城。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据成书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 年)徐梦著《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载:遂除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泾原路安抚使、知渭州。八年,诏节制诸路兵往城席苇平,方授工,而夏人坌至,据葫芦河坚壁。欲老我师公陈於河浒。若将决战者,潜遣偏将曲克、赵朴径出横岭,俾谍者骤言汉兵至矣。贼方疑顾,而杨可武潜出其後,姚平仲率精骑前击之,贼大溃,斩首五千,获橐驼、牛马万计,符印数百,魁首阿山兆精仅以身免。城成而还。******上甚嘉,特迁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赐赉优渥。宣和元年以靖夏城失守,降授陇州防御使。”“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恒、宋高宗赵构三朝。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种师道重修席苇平新城时间为重和元年(1118年)四月,《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记载为政和八年,看似有冲突,实际记载的时间为同一年,即1118年。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十一月宋徽宗下诏改元重和。重和元年也就是111811月至12月两个月。重和二年(1119年)二月宋徽宗又下诏改元宣和。重和这个年号仅仅使用了三个月时间。席苇平城赐名靖夏城,从《宋史·徽宗本纪》和《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记载中,均称政和八年(1118年)督诸道兵城席苇平,而非靖夏城。宣和元年以靖夏城失守,降授陇州防御使。 宣和元年(1119年)记载中出现了靖夏城之名,而非席苇平城。可知席苇平城赐名靖夏城应该在政和八年(1118年)种师道重新修筑席苇平城后,并非是《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虽然《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地理志》、《宋史·种师道列传》同为元代脱脱编著,但在有些记载中还是有矛盾,加之《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的佐证,所以《宋史·地理志》中的记载是有误的。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新城镇治所席苇平城(靖夏城)的创修年代,史料中并无确切的记载。北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载:“原州。镇二(乾兴元年以庆州柳泉、新城二镇并隶州。熙宁三年废截原寨入新城。)新城。州西五十里。” 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就有新城镇。北宋置镇目的是“民居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还有担当军事防御和保卫朝廷的功能。地处宋夏边界的镇其主要功能就是防御西夏对宋界的进攻,其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以《元丰九域志》记载的乾兴元年(1022年)来分析,新城镇及其治所席苇平城是北宋初期设置和修筑的。金代沿用宋制,仍为新城镇。后改镇为里,明万历十年(1582年)设新城驿。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西兰道开通,新城驿迁至平凉白水,新城又复为镇。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靖夏城,位于原州(今镇原县)西南五指塬西端,扼守中指与食指塬分岔处交通要道咽喉,左瞻萧关近,右顾陇及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武经总要·卷十八》载:陕西路:原州。新城镇,控大卢川路,东至州六十里,西铁(截)原寨二十五里,南渭州潘原县二十五里,北开远寨三十里。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600米,南北350米。现仅存东城墙比较完整,北城墙残存30米,其余仅存基址。古城设东西门,西门仅存一米夯土台基,东门相对完整,瓮城清晰。城外四周建有有护城壕,东城墙残留有角墩、马面。古城内外因居民耕种和修建房舍,使古城遭受破坏,仅存的东城墙,现有四户居民在城墙上修建窑洞,护城壕中修建院落居住,这对古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古城内随处可见砖瓦建筑残件。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西城墙遗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南城墙、护城壕、南门瓮城遗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南城墙西内侧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南城墙东内侧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南城墙东南角外侧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南门瓮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城墙遗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城墙西北角和西城墙西北角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城门遗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城墙基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城门遗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南城墙遗址东南角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东城墙遗址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仅存的东城墙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东南角城墙遗址内侧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古城内的残砖断瓦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古城卫星地图
北宋边寨之靖夏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