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楼鼎立的古绛州三楼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晋、冀、豫、鲁 |
位置:运城新绛县县城
年代:明、清
级别: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绛三楼,指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的钟楼、鼓楼、乐楼。三楼依七星坡相连。七星坡底为乐楼、坡顶为鼓楼,钟楼位于鼓楼南侧,三楼呈鼎立之势。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明代遗构。民国及近代修葺。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层悬山顶,前檐插廊,明间宽大,并出悬山顶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两层可同时演戏,一层表演戏剧,二层可演皮影戏。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
七星坡,始建于隋代,俗称衙坡,坡顶鼓楼北侧便是绛州大堂。条形青石铺设,因坡中嵌有北斗七星而得名。七星坡所嵌北斗七星位恰于时令乞巧节(即节历七月七日)星位相同。感叹古人建筑寓意非凡。
鼓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记载,元至正之初由知绛州留守李荣祖创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七月、崇祯五年(1632年)冬、清康熙四年(1665年)春、乾隆二十七年(1762)七月均重修。鼓楼座西朝东,位居七星坡顶端,砖石台基,东西向辟有劵洞,上分别嵌有“涵远”、“振昕”石碣。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屋顶为硬山筒瓦顶。基座东面劵洞两侧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重修鼓楼》碑石2通。
钟楼,据《新绛县志》记载,钟楼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后失火毁尽原址重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万历三十八年(1688年)及清代均有重修。方形台基,四面辟砖券拱门,柱头施阑额、普柏枋,斗拱三踩单翘。梁架为抹角梁上承井口枋,上承十字歇山屋顶屋檐,剪边琉璃瓦饰。内悬金天德三年(1151年)所铸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