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祀农业始祖的庙宇--稷山稷王庙

标签:
历史图片旅游文化 |
分类: 古迹寻游之晋、冀、豫、鲁 |
位置:运城稷山县城步行街西
年代:元、明、清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是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在运城奉祀后稷的庙宇很多,稷山是其中之一。据康熙年重修《平阳府志》刻本第十卷“祠祀”篇处载:后稷庙一在县南五十里稷神山顶,东南有塔,镌“后继名堂”字。一在县治西南,元至正五年创建,见“一统志”。后立姜嫄聖母祠。又万泉、安邑、夏县、闻喜等县皆有,并春秋致祭。稷王庙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745年)。明代重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失火焚尽,独姜原殿幸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七年(1847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现存建筑有山门、钟鼓楼、献殿、后稷殿和姜原殿。庙内华丽的琉璃、精湛的石雕、壮美的木雕是稷王庙的精华所在,堪称“三绝”。
钟鼓楼,为楼阁式重檐十字歇山顶,清代建筑。平面呈方形,繁昂复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彩瓦。钟鼓二楼总体量不大,但其严谨的木架结构、繁杂有序的花木拱及木雕艺术,给人一种尽善尽美的感受。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四椽袱通檐用两柱梁架,琉璃彩瓦覆顶,清代建筑。献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巨幅石刻。西山墙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为重建后稷庙告成因赋《七古一章》,
全诗明快流畅,思古喻今,情感深邃,文秀字劲;东山墙为稷山八景,诗图并茂。
献殿前檐板木雕艺术,内容丰富,形象逼真,雕工精细,生动地表现了古人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完整的农事活动,以及祭祀谷神的场面和后稷教民稼穑图。檐板上所雕的手持谷穗的后稷、耕耘播种的农夫、矫健的牛马、碾谷物的碌碡以及扬谷的扇车等图案,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木雕技艺精湛。
献殿前有丹墀,四边以四块素面石构成,内心雕刻出两条石鳌,活灵活现,相应成趣,献殿青石雕鼓形浮雕兽面柱础,雕工精湛。
后稷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砖砌台基,石条压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琉璃脊兽。前檐明间石雕廊柱两根,浮雕蟠龙,云腾浪涌,鱼跃龙行;火焰熊熊,朱雀穿跃,雕技细腻娴熟。青石雕鼓形浮雕兽面柱础。柱头斗栱三踩单翘,前檐明间置格扇门。两山及后檐台基置是栏板、望柱。栏板雕有山水人物、花草花卉、飞禽走兽等,内容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渔樵耕读、松鹤延年、文王访贤等。护栏石柱上雕有莲花。望柱上有牡丹、菊花、南瓜、猴、狮、人物等造型,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姜嫄殿前设四明八卦亭一座,结构简洁,斗拱古朴明快,卷棚式屋顶。姜嫄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柱头斗栱四铺作单抄。两侧配有耳殿各三间。补间斗拱三朵用驼峰代替,屋顶琉璃饰件,造型逼真。从形制判断为元代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