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一)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迹寻游之晋、冀、豫、鲁 |
位置: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
年代:明、清
级别: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 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后又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大火,十余年后重建,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和民国时期均有重修。现庙建筑坐北向南,背依盐池,面对中条山,沿南向北中轴线三列布局,南端为结义园,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中部为主庙,两侧为东、西宫。主庙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主要建有琉璃龙壁、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两侧配以石、木牌坊、钟楼、鼓楼、崇圣祠、胡公祠、碑亭、钟亭等建筑;后院以春秋楼为中心,“气肃千秋”枋为前屏,两侧为刀楼、印楼,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结义园,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州守言子七十五世孙言如泗主持重建。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
主庙前院
琉璃影壁,明嘉靖年间遗物,有名“四龙壁”,黄绿色琉璃烧置镶嵌四条翔龙和瑞兽、仙人、花卉等图案。影壁前有清雍正年间铸造的交叉铁柱,名曰“梐枑”,是文武官员落轿、下马的标志。
左右两侧铁狮子铸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端门东西两端建有钟楼、鼓楼,楼内置铁钟和鼓,均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和建造。楼前分别建有“历代瞻仰”石枋和清同治八年重修“威震华夏”木枋。
雉门,专供帝王行走,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内置中柱一根,柱间置板门一道。柱头枓拱五踩,内柱转角悬一垂莲柱。门内抱厦三间为戏台,柱础雕刻精美。雉门两侧建有文径门和五纬门个一间,分别是文武官员朝拜行走的通道。
午门,民国八年重建(1818年),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面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前檐下设有踏步,铺设团龙云路。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
“山海钟灵”枋,建于清代,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坊,砖砌台基,设有砖砌围栏。四根楼柱直承屋脊。明间二柱间木雕龙首,正楼枋间正、背面均为“山海钟灵”匾额。上为十一踩如意枓拱承接楼顶,楼顶铺绿琉璃瓦。东侧有清代“精忠贯日”木枋。
。
御书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为纪念康熙御书“义炳乾坤”匾额而改为御书楼。平面方形,砖砌券洞台基,中辟过道,楼身面宽、进深均五间,四周围廊,二层三檐歇山顶。通天柱式梁架,楼内中央设藻井。楼内悬挂匾额。券洞上方悬挂“决伦逸群”是诸葛亮对关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