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2017-07-26 07:52:37)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陕西石窟

           位置:陕西省旬邑县职田镇牙里河村西

           年代: 不祥 

           级别:无

石窟位于马栏河支流牙里河边,柏岭寺水库上游,今柏林水库蓄水被淹没。千佛崖石窟开凿于丹霞崖壁上,造像、壁画和题记无存。崖壁有垒砌的土砖墙,崖壁下部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四周布满桩孔,应为石窟前搭建遮檐和栈道之用。在千佛崖对面的山崖上开凿有石窟7座,无造像、壁画和题记,石窟四周布满桩孔,应为崖居之用。百灵寺以及千佛崖始建年代一说唐代,一说元代。原寺院宽宏,崖壁千佛,香火旺盛,过往商贾、香客、行游均沿“隔水卫”石桥经过,兴盛一时。崖有石室,元末明初,为大贾豪绅避兵藏宝之地现如今寺院已经不存,仅存遗址,2003在其旧址修建了柏岭寺水库。据清代乾隆版《三水县志》载县旧志:“堡岭在县东三十里,即汉之左谷。后秦魏武王姚襄立寨三百六十,堡岭其一也。上有元人所建兰若旁支,俗名龙觜。孝子文少苍易名龙山,种柏千株,翠色欲滴。” 明《汾州志》:“堡岭寺,在县东三十里堡岭山顶。流人多避兵于此。”县旧志:“堡岭寺,元人敕建。有高僧超公、延安人卓锡于兹寺闭关焚修八十年所。一日沐浴,合掌书偈贻弟曰:八十年来如掣电,临行与汝通一线。形骸脱落如金蝉,一性圆明空里见。四海无居似片云,十方世界游履转。游履转,见不见,倒骑泥牛入祖殿。’书毕,涅?。今遗龛存焉。”

康熙版《三水县志》载“在邑东三十里,即汉之左谷。后秦魏武王姚襄立寨三百六十,而堡岭其一也。岭之连蜷似龙,上有元人所建兰若,形胜殊奇。而支之傍出者,俗名龙觜,孝子文少苍易名龙山。种侧柏千株,翠色欲滴。清泉泻以百尺,峭壁峙其三面,揽胜探幽者游屐不绝。文倬天有《龙山八景》诗,以纪其事。”从《三水县志》记载可以看出,柏岭寺之名至少在元代、清乾隆之前叫堡岭寺。因其“种侧柏千株,翠色欲滴”人们叫其柏岭寺,寺院建于元代,这是目前有关寺院和石窟唯一文字记载。至于唐代之说虽未有记载,但也是有可能的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千佛崖周围的山体在河水的冲刷下,形成一个S型湾道,千佛崖向前延伸形成一条山梁,横跨于牙里河上,阻挡河水流淌,容易形成洪涝积水,对寺院、过往商贾、香客造成危险。加之隔水卫石桥即位于甘泉宫、邑途中。唐宋时由耀州至甘肃庆州,牙里河是必经之河,隔水卫石桥就成为这条道路上的交通要津人们在山梁下开凿梯形石洞,牙里河水穿洞而过,又在山梁上部开凿道路,方便人们通行。巨石山梁犹如一头巨大的河马,横卧在牙里河上,形成了一座横跨南北的天然桥梁。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当地村民和过往商贾捐资,对石桥进行了修葺。加宽、加平石桥半腰的道路。据石桥北石碑《重修隔水卫石桥路碑记》载“自古凿山、通道、补路、修桥,皆所以平水土之险阻,便人民之往来也。然名都大邑,其为之也,易;若穷乡小村,其为之也,难;盖地域不同,而人力有异焉。县东三十里牙里村西,有巍然峻起者,名曰:隔水卫。上劈小径以通行人,路道狭小,恐步失足。居是村者见多有陷溺之忧,窘步之惧,以欲疏凿修平,而寥落数家财力不给,故欲为而复止有年矣。今合村共议窃愿客商、君子各捐有余之资,以勷利济之务,将建桥路宽广,往来无患,是亦好善乐施,广积阴德之一端也夫……”。此次实地考察未发现此石碑,是否已经移至县博物馆保存,不得而知。隔水卫人工开凿痕迹十分明显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石窟之旅-泾河流域旬邑柏岭寺千佛崖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