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魅影之陕西长安兴教寺塔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塔魅影 |
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沿丝绸之路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历时17年,于贞观十九年(645)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回到长安时,市民闻讯纷纷前往迎接,唐太宗也在朱雀大街举行盛典,亲自迎接,礼遇非凡。玄奘回国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三大译经地潜心翻译佛教经典,历时19年,共翻译了梵文经典74部、1335卷,他还根据自己在取经途中的游历见闻,著作了《大唐西域记》等书,对中亚、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古代历史和地理都作了详实的记载,成为研究中西亚交流史的重要资料。
窥基舍利塔
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中,祖父尉迟懿是隋朝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唐朝开国公,伯父尉迟恭是唐朝名将,受封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侧。
窥基舍利塔坐北朝南,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高6.76米,底层边长2.4米。层间叠涩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底层龛室内有窥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碣。二层南壁镶有"基师塔"砖铭。
圆测舍利塔
圆测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
武则天当政时期,圆测颇受优待,每遇中外名僧论道,必邀圆测首位开讲。垂拱年间(685~688),圆测受诏助中印度僧地婆诃罗译出经论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则天写序于各经之首。此时,新罗王数次上表,请圆测师回国,弘扬佛法。但因武则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国而留居大唐。
证圣元年(695),圆测再一次应诏助于阗僧实叉难陀译经。然译事未终,即卒于佛授记寺,时为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二十二日,临终前,圆测嘱咐弟子将自己陪葬在师父的舍利塔旁。火化后弟子慈善分其遗骨,带回长安,葬于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北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龙兴寺僧广越,又取丰德寺东岭上测师遗骨一份,葬于兴教寺玄奘塔之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