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2016-12-03 17:15:56)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塔魅影

    永祚寺双塔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38O余年。初创之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和万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过明确的记载。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出资佐助下,用了4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年(万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阳曲县地方官曾对双塔寺进行过一次修葺,新筑两塔之间的过殿。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成柱、檐、斗、拱、雀替、垂花柱及图案等,仿木结构筑砌,殿内施拱券顶,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故称"无量殿"。殿内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两侧有释迦、药师佛铁铸坐像,是净土宗的礼佛场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两株。大雄宝殿顶上建有三圣阁,单檐歇山顶建筑,顶部用砖雕斗、拱,层层出挑,叠涩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砖砌藻井,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殿内原有“西方三圣”塑像,现供明塑的三大士像,工艺精湛,也是明塑中的佼佼者。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永祚寺双塔之“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雄宝殿,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建至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永祚寺双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已毁。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濒临顶层。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永祚寺双塔之“文峰塔”,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是,它们必竟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十三层建筑,高低也仅有2厘米之差。据测: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总高度为54.76米。而且,斗拱的结构、造形,、椽、、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这些都反映着它们为同一时代产物的鲜明特色。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塔的主体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而舍利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无疑正反映着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艺和风格上的不同。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侧倾。对于这点历代地方志乘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福登造塔的发念和原由。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西北向微微倾倒,正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是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古塔魅影之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