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2016-08-05 08:33:26)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迹寻游之甘、陕、宁、青
     水洞沟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南距灵武市30公里,西距银川市19公里,距离河东机场11公里,北与内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途经水洞沟时,落脚在水洞沟村的“张三小店”。偶然间,肯特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不久,他在天津遇到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并把自己在宁夏的发现告诉了他。1923年6月,桑志华和著名学者德日进在结束对甘肃部分地区的考察之后来到水洞沟。他们信步走到断崖边,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不久,一场历时十二天的考察发掘就此展开,他们总共发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
    1960年夏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开进水洞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1963年,被称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的裴文中亲自带队,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
    1980年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则是第四次
    2003年至2007年,数十位专家学者满怀希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是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这次,不仅调动了GPS定位仪、全站仪、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邀请了地质学、年代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的专家到现场研讨、授课,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2014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宁夏水洞沟遗址举行第四届文化旅游节以及第六次考古发掘。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的专家,对水洞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在水洞沟发现的90年间,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贾兰坡,中科院院士刘东生等知名专家都曾前来发掘或考察,美国、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也都曾远道而来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水洞沟内有三公里长的芦花谷,芦花谷内芦苇摇曳生姿,走在其间的小路上,陶醉在那苇荡丛中,此刻心情一片宁静。红山湖内绿波荡漾,游船往来,水岸长城,难得一见,在游船上观赏雄伟的古长城,别有一番情趣。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