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2016-05-13 08:05:2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墓寻踪
        赵充国墓园始于汉,后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期史迹,清代奉诏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然随着时光的变迁,墓园仅留下墓冢喝两通清代石碑,再无他物。墓冢高3.8米,底径10米,冢前左右竖立遗存碑亭两座,内立清嘉庆年间“大汉後将军营平侯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的石碑两通。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历事武帝、昭帝、宣帝三个皇帝。赵充国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甘露二年(前52年)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在于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一是抗击匈奴,良好地处理了与周边诸少数民族的关系,给汉朝边疆带来了稳定。二是与大司马霍光一起废了荒淫靡色的昌邑王刘贺,拥立刘询,尊为宣帝。此一“定册尊立”之功,使赵充国获得了侯爵。三是赵充国首开屯田戎边之策,不仅对当时守边御敌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谒了赵充国墓园才知道我们常说的谚语和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讲的就是赵充国的故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说的是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汉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汉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这句“百闻不如一见”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赵充国的军事才略和胆识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墓园内有两座仿古碑亭,一座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赵充国颂》碑刻,另一座内立北周天和二年鲁恭姬造像碑一通。《赵充国颂》碑刻集有两绝: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文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书法。只想着看国七鲁恭姬造像碑竟然忽略了《赵充国颂》碑刻,实属遗憾。
鲁恭姬造像碑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鲁恭姬造像碑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墓园近年来,先后迁进了清水县出土的部分宋代墓葬和唐宋石刻,据说宋墓非常精美,墓室有彩绘砖雕,色彩艳丽,最称奇的是一幅长着翅膀的“洋飞天砖雕,飞天头发卷曲,鼻梁高挺,眼睛内陷,明显异于人们所熟悉的敦煌东方飞天形象遗憾的是不开放,为了保护文物。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在碑刻群里面我发现了一块南宋的交通法规碑,碑中段上部刻有“仪制令”三个大字,右书“贱避贵,少避老”,左书“轻避重,去避来”想想古人尚且如此,而今人呢?还有两通碑一通为《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一通为《重修关山驿路之碑》。这两块石碑是元代至清代关陇道上修建驿馆和驿道的实物资料。两块石碑一方面反映了修筑关山驿路工程规模之浩大;另一方面了体现出了政府对这条古道的高度重视。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南宋仪制令碑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百闻不如一见之西汉名将赵充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