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在于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一是抗击匈奴,良好地处理了与周边诸少数民族的关系,给汉朝边疆带来了稳定。二是与大司马霍光一起废了荒淫靡色的昌邑王刘贺,拥立刘询,尊为宣帝。此一“定册尊立”之功,使赵充国获得了侯爵。三是赵充国首开屯田戎边之策,不仅对当时守边御敌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拜谒了赵充国墓园才知道我们常说的谚语和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讲的就是赵充国的故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说的是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汉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汉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这句“百闻不如一见”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赵充国的军事才略和胆识。
墓园内有两座仿古碑亭,一座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赵充国颂》碑刻,另一座内立北周天和二年鲁恭姬造像碑一通。《赵充国颂》碑刻集有两绝: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文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书法。只想着看国七鲁恭姬造像碑竟然忽略了《赵充国颂》碑刻,实属遗憾。
鲁恭姬造像碑

鲁恭姬造像碑

墓园近年来,先后迁进了清水县出土的部分宋代墓葬和唐宋石刻,据说宋墓非常精美,墓室有彩绘砖雕,色彩艳丽,最称奇的是一幅长着翅膀的“洋飞天”砖雕,飞天头发卷曲,鼻梁高挺,眼睛内陷,明显异于人们所熟悉的敦煌东方飞天形象。遗憾的是不开放,为了保护文物。
在碑刻群里面我发现了一块南宋的交通法规碑,碑中段上部刻有“仪制令”三个大字,右书“贱避贵,少避老”,左书“轻避重,去避来”。想想古人尚且如此,而今人呢?还有两通碑一通为《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一通为《重修关山驿路之碑》。这两块石碑是元代至清代关陇道上修建驿馆和驿道的实物资料。两块石碑一方面反映了修筑关山驿路工程规模之浩大;另一方面了体现出了政府对这条古道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