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崖寺石窟群
位置: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云崖
年代:北朝、唐、宋、明
级别: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浪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汉武帝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文化互相传播交流,为佛教服务的石窟艺术也随着佛教而一并传入了。在古代,连接“丝绸之路”的数十条古道通过庄浪县境,将庄浪与外界联系了起来。庄浪的石窟寺开凿于西秦,发展于北魏,到唐朝时达到鼎盛;宋、元、明、清在前代基础上都曾修补和增雕,单独开窟不多。尤其是宋、明以来,统治者多提倡道教,于是在佛教石窟内混合有道家风格的塑像,甚至还塑有孔子的塑像,出现“三教合一”混合型特色的石窟,形式多样造像复杂,可以说这是庄浪石窟艺术的一大特色。现在查明,境内开凿的石窟寺已有18处之多,基本集中分布于两处,一处就是位于关山东麓南水洛河上游的云崖寺石窟群。以云崖寺石窟为中心,包括朱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清洞、罗汉洞、殿湾等石窟寺群15处。另一处位于关山北麓北水洛河上游,主要有陈家洞石窟(又称龙眼山寺),葛家洞石窟和佛牙湾石窟(又称兴隆寺)3处,以陈家洞石窟为主。这些石窟寺大多为摩崖造像,其次为开洞雕塑,同时还利用天然石坎就势建窟,有的石窟刻在山腰,只能开辟栈道,盘旋而上,现在很多崖壁上的桩孔仍然依稀可见。他们交相辉映,点缀在关山密林深处,堪称天造地设的奇观异景。








一、 云崖寺石窟群
云崖寺风景名胜区包括竹林湖泊、原始森林公园和云崖寺石窟群三部分。海拔在
1700—2100米之间,属六盘山西麓关山山脉(关山,旧称小陇山,因山上有大震关,山下有安戍关而得名。是庄浪与华亭、泾源两县的界山)。原始森林面积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是天然次生林,树种结构为落叶阔叶林,以小乔木和灌木为主,主要有杨树、桦树、青冈、椴树、松树、榆树、槐树等树种,间有少量细竹。植物种类丰富,已知各种植物有上千余种,其中药材就有三百多种,如党参、杜仲、猪苓、丹皮等等。已知有金钱豹、梅花鹿、麝獐、黄腹角雏、金雕、锦鸡等野生动物一百多种。景区内悬崖峭壁,奇峰峻岭满目可见。地质为白垩纪时期所形成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富含红色氧化铁,以砂岩、砾岩及页岩交互成层的红色岩系在造山运动中上升,并在流水侵蚀、风化、重力崩塌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其特点是顶平、坡陡、麓缓,因此我们看到这里的山峦起伏却没有尖峰突兀之势,山色赤红且精致秀丽,和竹林湖泊辉映成趣。俗话说的好“深山藏古寺”“自古名山僧占多”,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云崖寺石窟群就雄居在这密林参天奇峰秀岭之间。




云崖寺(白云洞)

云崖寺它坐北面南,丹崖凌空,悬阁危楼,层岩密寺分布在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峭壁上,窟列五层分布于悬崖,绝顶叫玉皇顶,东西南北4台环拱,有4台16峰之称。东台叫观音台后有笔架峰,西台叫竹枝峰后有狮子峰,南台叫千尺台后有升云峰,北台叫日月台后有神仙桌峰,云崖寺为中台叫白云峰。云崖寺石窟现有编号洞窟19处,有北魏北周石造像13尊,彩塑72尊,壁画14平方米,明代石碑2统。民间修复殿堂有玉皇楼、药王殿、财神殿、南海观音殿等。


云崖寺现仅开放四窟,最上边的三个窟是精华窟暂时对外不开放。




第2窟,平面方形平顶,前壁已毁,形制不清。洞窟面阔2.28m,进深1.65m,高1.65m。窟内三壁前均有坛基,上有方形佛座,并各有一佛,为三壁三佛的布局,三佛为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和弥勒佛,六肋侍菩萨不详。该窟原作于北魏到北周时期,后又多次重修,窟内几造像残存泥皮,火烧烟熏严重,壁画少内容不清。 每身佛两侧都有胁侍菩萨。佛作低平肉髻,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衣;袈裟下摆在佛座前作人字形分为左右两办,衣褶摆布流畅。菩萨残损严重,基本形象尚完整。
从残存的壁画看,历朝历代都有修补。

第3窟:方形浅龛,现存一佛,残缺剥蚀严重,从左侧墙壁残迹看至少经过5次修复,原作于北周,背光壁画叠压十分明显,壁画残存背项光,绘有火焰纹和忍冬纹等。原为石雕造像后多次泥塑。




第4窟,形制为摩崖敞口浅龛,高3.65m,宽3.80m,进深1.03m。龛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三身像。为北魏早期造像,风化较为严重,佛头及右手已失,现状系今人修补。佛为如来佛释迦牟尼,肋侍菩萨无法考证。中间主佛高2.53m,佛作低平磨光肉髻,面相圆润,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分别结与愿印和无畏印。袈裟下摆层叠于台座前。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2.80m,姿态基本相同,头戴莲办宝冠,宝缯从冠两侧弯曲下垂于上臂外侧;颈下有桃尖形宽项圈;一手持花置于胸前,一手握圆形并结有丝带的饰物于身体外侧下垂;披帛自双肩下垂,又在膝部交叉回绕。

特1窟,方形平顶小窟,目前不能到达,通过望远镜观察可以看见窟内的部分内容。窟内正壁一佛坐于方台上,右壁一菩萨,左壁难以观察造像组合应该是一佛二菩萨,保存基本完好。
窟外左壁有明成化十年(1474)的题记,内容为:
大明进睹慧耳达闻圣心
皇帝圣寿万岁名人见在
佛定菩萨善手圆满
潜佛僧人谈道宗
壁僧人张道进
成化十年九月初三日功



湘子洞左侧50米,距河床40米处,人不能至,内容不详。从外观看,是一个规整的前后双室窟,前室圆拱形敞口,后室为方形平顶,内部形制和造像不清。
竹林寺石窟

竹林寺石窟位于云崖河与店峡河交汇处,分布在长100
米,高80米的崖壁上,列洞龛3层,有编号洞窟5座,现存造像5尊,壁画1.5平方米。据老一辈人说,竹林寺石窟在民国时香火还很旺盛,附近宫殿庙宇建筑很多,因为这里是秦安、庄浪通华亭、崇信的必经之地,也是过陇山的交通要道,所以这里商家云集,流动人口非常多。1922年6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从灵台、崇信翻陇山到天水途中,曾寄宿此处客栈,并做了一首诗:“投宿竹林寺,摩崖时隐见;昔年梵王宫,今做回回店。”这首诗也可佐证当时这里的热闹景象。

第1窟,位于最高层,高不可攀,从外观看为敞口圆拱浅龛,现存一佛二弟子一菩萨,原组合应该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上,双手分别结无畏和与愿印。弟子身着袈裟,双手合十而立。具有宋元时期的特点。
第2窟,位于最底层,为横长方形敞口平顶窟,面阔5.92m,高2.20m,内部造像已经无存,原有造像应该为涅盘像。窟门两边存有少量壁画。
第4窟,高不可攀,仅可见竖长方形的窟口,内部形制不清。窟外四周布满桩孔,窟外沿带有口沿。
第5窟,高不可攀,仅可见竖长方形的窟口,内部形制不清。
金瓦寺石窟
从云崖寺左侧游步道向西北走约2公里就是金瓦寺,有四处窟龛均已不成形,造像无存,开凿年代不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