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甘肃省景泰县五佛乡南黄河西岸
年代:唐、宋、明、清
级别: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佛沿寺,因位于黄河岸边又名沿寺石窟。石窟中有五尊大佛,又名五佛寺。

石窟前阁楼的楹联道出了石窟的由来。

窟内两旁有小佛千尊,俗称千佛寺。石窟进深9米,宽7米,中间有5米宽方形柱直抵窟顶,塔柱四面开龛,龛内各塑像一尊。南北两壁有模制影塑小佛像七至九排,计有千尊,置于泥塑假石台布之上,故有“千佛洞”之称。


石窟内的千佛损毁严重,保留下来的原作仅有三百多个。


前面释迦佛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前面表层壁画四个菩萨为清代作品。


其余塔柱三面三尊佛形态各异神态自若,腰细面圆,方颐突出,属宋代晚期作品。


窟后南北二角各塑一尊泥佛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较前者造型高大,金面丰腴,体态端庄,均内着“僧祗支”下着裙,外着袈裟,其造像特点大抵为晚唐和五代遗存。
窟前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阁,紧接石窟崖面,与石窟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成为石窟前室。一楼南侧置木梯可 登二楼。二楼北、东、南三面设绕廊,边置围栏,中为佛阁,可达窟内。二楼顶为木制尖顶八角亭,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基本完好。
石窟在文革时因窟内放有炸药,五佛水管所以人和钥匙不在绝开门,才幸免破坏。在1983年维修加固石窟北壁地基时发现木刻印制的西夏文字的佛经残页共7页,计673字(经破泽为《金光明最胜王经》的部分内容)。 

石窟西南约100米建有财神阁、龙王庙为明清所修。

庙前的观河楼面宽三间,其顶四角翘起,斗横顶托,上层望台前伸,后周围有扶拦,扶栏角下倒垂金瓜,建筑结构精巧,雅秀壮观颇具风格。登楼俯视,滔滔湍流,尽收眼底,远眺河南,群峦叠嶂,挺拔峻秀,为沿寺一大景观。
中午从靖远县北城村乘坐渡轮渡黄河进入景泰县五佛乡,到达五佛沿寺石窟,石窟内铁门紧锁,我大感失望。我在寺院中穿行,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注意,我便告诉他我是中国旅游摄影网的特约摄影师前来考察,管理员查看了我的摄影证件后便热情的为我打开了石窟的大门给我讲解起了石窟的历史,并一再告诉我要帮助宣传尽快保护石窟,我顿时感觉有了一种责任感。不知我在文物保护方面能起多大作用,我只能通过网络呼吁以便引起有识之士和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在文物保护方面加大一些投入,去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存,不至于我们这些后人们无言愧对先人们创造的文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