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泾河流域彬县大佛寺石窟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陕西石窟 |
位置:陕西省彬州市亭口镇大佛寺村
年代:唐
级别: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窟平面成半圆形,径约34米,高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髻护顶,秀眉慈目,跌坐于莲台之上。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型中的一大宝库。“大佛洞”保存了当年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了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千佛洞中保存有十几所龕包含著明确的铭文发愿题记﹐大部分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朝雕造出来的。这个时期的造像都具有健美的身材﹑婀娜多姿的体态﹐体现了大唐帝国中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我们之所以确认它的纯正性﹐就是因为它基本上保留了大唐首都长安城的佛教艺术风尚﹐特别是在千佛洞中还保存了一所与真人等高的一佛二菩萨造像龕﹐这所等身像龕的佛与菩萨像﹐是集人体的写实美﹑夸张美于一体的雕刻艺术﹐也是千佛洞武则天时期雕刻的代表作品﹐是最为典型的初唐长安风格的造像艺术。
罗汉洞位于大佛洞西侧,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罗汉洞的开凿,大约是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当时并没有按期完工,但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开始补刻造像了。罗汉洞的造像除了年代较早的武则天时代的作品之外,还保存了一大批唐玄宗开元纪年以后的雕刻,其中以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雕造的骑狮文殊菩萨与昆仑奴像为代表。
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上的莲花座上,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型极富魅力,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修行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是极少见的。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僧侣们曾经使用过的结构严密的崖中佛寺景观。
大佛寺石窟石雕造像反映了我国初唐和盛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同时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