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之旅-渭河流域天水麦积山石窟(一)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甘肃石窟 |
级别: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74、78窟为麦积山最早的洞窟,多认为开凿于后秦(或西秦),或认为凿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为平面方形平拱敞口大龛,窟内凿“凹”字形高坛基。两窟形制、规格均相同。三壁塑三佛,为三世佛题材。佛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躯体伟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为早期佛教艺术风格。窟内壁画大部分已脱落,内容难以辨认。七十四窟内现存壁画两层,底层已模糊不清,上层仅存佛两侧所绘飞天数身。
北魏时期是麦积山开窟的大发展期,共有88个,占全部洞窟的近半数。早期洞窟代表有80、128两窟,以平面方形平顶中小型窟为主,窟壁出现上下分层开小龛或影塑造像的形式,造像题材除主体为三佛外,又开始出现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的新题材。
中期洞窟代表有76、115、155窟。洞窟形制同早期无多大区别,造像风格有较大变化,面相趋于清俊。其中,115窟内出现佛弟子像,门楣上塑有七佛,均是新出现的内容。
第98窟,西崖大佛,北魏开凿,北宋重塑。石胎泥塑,分别雕塑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在1982年维修时,右侧的大势至菩萨并没有修复,而是依旧保留着它原来残毁的模样。裸露着内部的原凿石胎,以及北宋重修时为加固泥塑而附加的一根根木桩和桩孔。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让游客更多、更真实地看到“历史”。在大佛的“身边”,你还能看见几根木梁,据说那是北宋重塑时人们为大佛遮风避雨所搭建的披檐。风雨飘摇,世事沧桑,仅剩的几根木梁屹立在悬崖之间,似乎仍顽强地向世人述说着那些已经飘然远去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西魏洞窟现存12个,以43、102、123窟为代表,以中小型窟为主,出现了崖阁式窟,如第43窟(被视为文皇后乙弗氏的“寂陵”),造像出现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的组合。其102窟的文殊与维摩诘相对而坐、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极高的代表作品
北周共有44个窟龛,以3、4、9、26、62窟为代表。
第4窟(又名上七佛阁、散花楼)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为七梁八柱、平拱藻井、宽31.7米、高15米的单檐庑殿式洞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崖阁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北周造像以七佛为主,继承西魏秀骨清像的特点,变为“面短而艳”的风格,开启了唐代造像丰满圆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