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抑制房价需要拔刀见血的手段

(2006-12-14 19:44:20)
 
   
    建设部日前通报了 2006 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情况。 10 月份,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6.6% 。通报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 ( 国办发明电〔 2005 〕 8 号 ) 发布以来,各地实施宏观调控的成效进行了考量。认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了各项政策措施,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报称,截至 2006 年 9 月底,经过宏观调控,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 住房供应结构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是, 住房保障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三是, 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稳步落实;四是,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所好转 ;五是, 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得到合理控制。 
   以上五点是对房地产调控两年来的成效的积极评价。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五条中并没有对民众最为关心的稳定房价成效的评价,而且,在下一步调控重点中,笔者也没有发现关于如何稳定房价的直接针对性举措。 
    众所周知,自去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重心基本是围绕稳定房价而动,这一点可以从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语汇中得知。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两年的调控并没有真正起到切实稳定房价的作用,也没有完全起到调节民众情绪和引导消费的作用。更让相当多的人对政策产生了误解:“调控的两年正是房价疯涨的两年”。这样的误解虽然有失片面,但也是来自于民众的切身感受。 
   有数据表明,调控以来,只有上海等极个别城市房价出现小幅回落,但是否真正回落,民间的质疑从没有停止过。而北京、深圳等大多数城市的房价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且上涨幅度不小。如 北京市建委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新建商品 期房交易 市场价格数据显示,北京普通住宅期房预售成交均价为 7825 元 / 平方米;而城四区的普通住宅期房成交均价更是超过 1.2 万元 / 平方米。跟今年第一季度相比,每平方米房价上涨了近千元,涨幅达到 13% 。也就是说,房价 并没有如政策和民众期望的那样开始平稳,而是持续的攀升。
        可以肯定的是,两年来的调控政策基本都是围绕房价,但作用力依然不明显,而且由于土地拍卖屡创天价等不利信息,预期的发展态势更让民众不安。显然,这是出乎相关部门和民众预料的,也是不愿看到的。调控中的房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需要反思。 
    现在问题是,在解决长远房价问题的同时,能不能出台立竿见影的抑制房价飞涨的举措?不但让以后的买房人享受到政策的益处,也让当下急需住房的民众享受到政策的实惠。也就是说,需要平衡一下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如果说,所有调控政策都是为了稳定以后的房价,而轻视眼前的态势,势必将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样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高房价迫使很多消费力提前释放,必然会影响到楼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让民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生活质量也可能因此而下降。 
    而且,抑制房价飞涨并不缺少拔刀见血的举措,如将首付比例提高至五成,也不缺少抑制房价的智慧和力量,如可以征集民间建议。尤为重要的,民众当下既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举措,也没有听到来自于主管部门的合理解释。更为奇怪的是,一些带有官方色彩的言论还在助涨房价,如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日前在西安年会上发布报告称,现在我国住房价格的增幅,相对于 GDP 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增幅, 仍处于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 
    建设部通报也同时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对政策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一些地区落实政策不坚决、调控措施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因此,笔者建议,房价上涨现状不容继续犹豫或者举动温柔,下一步调控重点需要一定的 “杀伤力”,需要更直接的措施,需要排除一切理由,有什么问题立即解决什么问题的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