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孩子一个学会负责任的劳动岗位

(2020-01-07 08:13:55)
标签:

家庭

孩子

劳动

岗位

责任

分类: 访谈文稿集

我的孩子对自己不负责任,每天都是在我的催促下才学习,家务劳动从来不做,我该怎么办?一位家长的电话咨询


先讲一个访英期间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可能对我们家长会产生一种震撼。


一个周日的早上,我被敲门声惊醒了,打开门看到两个大约十二三岁的男孩,拎着水桶拿着抹布站在门口。原来他们利用周日挨家挨户揽活,为别人擦车,一次五英镑(约66元人民币)。

   看到他们被我婉言谢绝远去的身影,我心中不由生出无限感慨,非常想追上去,与他们交流交流。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家长往往利用星期日逼着孩子去上各类所谓的培训班,谁也不会想到让孩子周日去打工挣钱。这种东西方家教观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孩子的不同发展方向。我很难判定那对小兄弟在学校学习是否优秀,但我敢肯定他们要比我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孩子幸运。将来这兄弟俩一定会是一对有利于社会,不让父母为其操心的人,是为自己负责任进而为社会负责任的人。

 

   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不辞辛苦地一次次求班主任为他们的孩子换座位;求老师把丢在家里的书送到孩子手中;求老师把早上忘穿的衣服转送到孩子手中;求老师解决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他们像老母鸡一样寸步不离自己的孩子,真是"捧在手中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有人把这称为“关怀强迫症”。这引起的直接后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越来越差,因为他每犯一个错误,家长都会以最快的速度为他弥补过失。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一个不会关心自己,更不会关心别人的人。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家长向我诉苦说他的孩子天天起床需要人反复催促,否则就不起来。于是,他向我请教怎么办。我说下一星期你只管不理他,让他迟到几次,他就知道犯错误需要承担责任了。结果星期一他迟到了15分钟,星期二迟到了10分钟,以后很少迟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为犯的错误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有力的惩治了他。用事实教育他的效果比用语言教育他的效果要好得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先生曾在清华大学新生入学的大会上讲话。王先生说:"你们入学分数都是在当地的最高分才能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的。但得分再高,让父母为你们铺床,忙上忙下,这样的行为习惯不仅不可取,简直就是耻辱。大学生生活不会自理,不会为自己负责任,不知道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下、在不如人意的条件下生存,是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一个外国家庭的四口人来到中国,晚上在翻译带领下外出游玩。出来时翻译对孩子说中国温差大,要多穿衣服,但孩子不在意,父母也没提醒孩子。结果孩子一出门感到冷,就请求家长让他们回去穿衣服。

   这件事若放到中国家长身上又会是怎样呢?肯定会再三强调孩子穿上衣服再出去。两种家教方法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前者用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为自己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后者则让孩子感到自己所有的责任应该由父母承担,自己没必要操那么多心。这些从小备受家长关照的孩子能对别人负责吗?能对社会负责吗?这些没责任心的孩子能成为家长心中的希望吗?能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才吗?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第一要让孩子学会负责,家长要有正确的育人观。我们的家长应该明白做人比学习更重要。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做起。我们在家给孩子一个岗位,如倒垃圾、择菜、收拾房间、洗袜子、洗内衣等,让他感到他是家中的一个成员,他应该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每年新生入学我都把学会做人当作一项重要的大事来讲。其中讲到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首先要物化在行动中,这个行动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学会负责。

    一个连家务事都做不好的孩子怎么能去干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学校指导下,大多数家长接受了,但总有30%左右的家长嫌弃孩子干的不好,不如自己亲自干的省事,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力,实际上他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当孩子成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孝之子时,我们是否会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教育失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