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的个体化 ?
中国的传统教育很讲究集体主义精神。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要讲究整齐划一,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还是正襟危坐的煎熬,现代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本次新学校南京研究会议,李希贵校长提出了教育的个体化的理念。让我想起了几个教育的典型案例。一些来之于其它学校,一些来之于求实。
之一
李希贵校长取消了十一学校的国际运动会、城市运动会。
本次的新学习研究的南京会议上,李希贵老师在讲什么是个体化教育的时候,讲了北京十一学校取消了运动会入场式。那是一个学生狂欢的日子,每个学生化装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穿上阿拉伯大袍、俄罗斯的长裙、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以班级为单位走到主席台前展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学校取消了这个狂欢节。取代它的是体育季。一周内安排了各种体育赛事,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不参加、观看、不观看。这就是对个体教育的最精辟的诠释。李希贵校长说,我们就是想让学生自由自在选择,参与。
之二
发达国家狂欢节的意义
李希贵校长在本次报告中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他举了一个例子;国外一些国家常常搞狂欢节,譬如,南瓜节、西红柿节、小丑节……等等。这些节日的特性就是自由。老百姓走上街头,每个人都是主角,都参与到活动之中,都不会像木偶一样被人摆布。活动的形式很简单,所谓的西红柿节的高潮也就是互相把西红柿往人身上扔,扔者快快乐乐,被扔者高高兴兴。
而中国要搞一个大型活动,能累死组织者。譬如春晚,原本就是很轻松的一场演出,但是,却难得几分轻松。原因就是我们太在意节目的整齐性。一场歌舞为了动作的整齐,需要排练无数遍,经历半年甚至一年的磨练,这样的累死人的演出还有什么欢乐。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春晚变得轻松点呢?
之三
求实学生最喜欢的是泼水节
为什么学生喜欢最简单的泼水节?就因为它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活动结构。这里的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是参与者。师生在这里找不到师生之间的缝隙,大家可以平等的溶为一体,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都是主角。
求实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泼水节是学生最疯狂的活动,而也是老师最轻松的活动。
之四 求实为什么取消运动会入场式
求实每年一度的运动会入场式是求实的精神的图腾,是一种求实精神的最精彩的展示,当学生向来宾展示整齐划一的天下第一操。当信鸽带着鸽哨飞翔蓝天,当学生手中的五颜六色的氢气球慢慢升空,当孩子们在台上整齐的排排坐着,看着运动员表演的时候,我们无不激动的说,求实学生素质真高。
而我却在反思,几千个学生站在操场上一个多小时,为的是给主席台上的领导表演几分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却什么都看不到,只能煎熬着等待着。运动会开始后,几千学生顶着大太阳或者顶着着刺骨的寒冷坐在看台上能看见什么?两天的时间也就这样煎熬的等待着。这样的运动会对学校来说似乎出尽了风头,而对学生来说,除了一些学生短暂的运动会项目,大多数时间都在艰难的等待。等待会议结束胜利大逃亡。
于是,八年前,我们取消了所谓的运动会入场式,取代的是学生自愿选择的运动会。这个运动会没有出场式,没有体操展示,没有领导讲话,只有运动员的参与和学生自由自在的活动。
之五
求实艺术节的变形记、
原来的艺术节很hei,学生为了能够上台演出竭尽全力排练。结果真正能展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而台下看节目的学生很不情愿,常常以各种理由溜出去,于是学校还出台制度,外出上厕所不得超过两人。于是学生就拿着足球在下面踢着玩。一旦熬到结束,学生真的有胜利大逃亡的兴奋。于是我们改艺术节为每天小五台的展示。只要你有艺术特色,你都可以上台演出。这样的场面很和谐。
之六
求实毕业典礼的思考
求实毕业典礼已经开了十几届,每次的招数基本一样,老师深情朗诵曾经的故事,学生走上舞台接受老师的祝福、拥抱、交流。每场都能让学生泪流满面,都能让学生感动。这似乎成为了求实的名片,很感人。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有哪些地方不对劲。缺点什么
缺的是每个学生真情的表述,缺少每个学生自由自主的空间。于是,前段写了一篇博客——毕业典礼。六个一工程,今天在求实高中所有老师、学生的二次创意下,就产生了今天高中部的毕业典礼。那是一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典礼。典礼上没有领导演讲,没有老师喋喋不休的教导,只有学生尽情的展现。家长拿着摄像机,照相机紧紧围绕着学生那众星捧月般的感觉。家长和学生在一起自由交谈、照相的惬意和自在。这就是教育的个体性体现、
请看下篇博文:《求实高中的毕业典礼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