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幸福谈系列之四 <中>)
(2009-04-22 17:37:14)
标签:
教育幸福谈班会火柴盒王尉燕 |
分类: 长篇连载 |
开封16中有我最好的朋友王尉燕,她也是代课老师。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谈。平时喜欢读一些文学名著,海阔天空地谈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决定拿出一些时间一起来拜读教育专著。当时的12中属于基础设施薄弱学校,学校图书有限。我就去我原来上学的15中图书馆借书。我们几个代课老师也互相借阅、传看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在那段时间里我们通读了《给老师的100个建议》、《教育的诗篇》、《帕夫雷士中学》、《陶行知文集》……等。
对话名家,让自己常常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开始明白,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激情和梦想可以解决的。更需要的是高尚的道德、丰厚的底蕴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1974年11月6日
“张建设两天没有来上学了,今天,我就到张建设家里家访,找了好长时间,到了七点多才找到他家,家里的人在昏暗的灯下正在糊火柴盒,见到我来了,家长给我递个板凳,我不知怎么开口说服家长,就帮他们一起糊火柴盒,他们看我动作挺快的,就夸了我几句,我就给他们拉家常,说我从小也糊火柴盒,说我的爸爸妈妈养活一家不容易,说我的家里的弟弟妹妹多么可爱。家长看我挺家常的,就开始和我交流,看到他们的脸上有了微笑,我马上就顺着家长的话说‘建设不去上学,我很担心,将来成了文盲怎么办?希望家长让孩子去上学’。
家长当场表示明天让学生去上学,走出他家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星了。走在夜色蒙胧的街道上,特别高兴。
现在来看看这段日记,我很好笑,这能算反思吗?
每天,我都要这样虔诚的走访家长。
不久前,我看到了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话,“我给你们老师入个保险,条件是你每天写教学反思,如果十年后,你成不了教育家,你到我这里索赔。”我看了以后,很兴奋。因为朱教授今天的预言,我在1974年就已经做了,而且达到了他预想的结果。我的教学日记一写就是几十年,现在我每天都要写教育心得,并且发到我的博客上。累计有60多万文字。这也许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了。
受中外教育家的启发,我找到了一个最管用的方法——调动孩子们内心不泯的善良和正直,让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用真善美去代替他们身上的恶性。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研究班会的,班会对我来说是一张白纸,拿着笔,我真不知道从那里下笔。但是,我喜欢琢磨。有一次准备开纪念9.18班会,我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就从家步行5公里到王尉燕家,和她一起商量明天的班会。我们想到了几个程序:
一、 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侵略的目的;
二、让学生讨论发言,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引导学生努力为祖国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三、我的手风琴伴奏,全体学生合唱《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
四、我最后的总结性演讲。
很多年过去了,我当时讲了什么话,学生说了什么,我都忘了,但是学生被爱国激情点燃的正义和激愤,我非常难忘,其中有一个学生高呼口号大家一呼百应的场景更让我终生难忘。
这种创意,今天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在当时我却为此兴奋得一夜没睡,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我反思的最多的是我和一些优秀老师的差距。我发现,过于简单的思维方式是我挫败的主要原因。我想象中的教育是书本上、电影上艺术化的教育。山村女教师瓦尔娃拉的形象对我的影响最大.两个小时的电影将老师的美好和成功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是仔细想想,一个城市的女孩,只身一人到落后的矿区去到当老师,该有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啊.而我只看到了她成功的一面,光彩的一面。
在理想和现实不断的碰撞中,我逐渐成熟起来,明白了教育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既要有对学生满腔的爱心真心.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技巧。
对待旷课的学生,我还是继续坚持我的家访,请他们来学校上学。但是我比过去自信了,我知道该如何给家长讲道理。我坦然了,不管你理我还是不理我,我都一样地坚决,一样的热情,抱定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给你打“持久战”。那段艰难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