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南山下桂花球

(2019-05-31 11:29:41)
标签:

长安

终南山

桂花球

太上老君

水稻

分类: 我的散文

终南山下桂花球
终南山下桂花球

    终南山大峪河、小峪河、太乙河等河奔涌而下,出山汇聚的长安八水之一的潏河水从南向北润泽入锦绣樊川,沿河两岸树木参天、芳草遍地,稻田果园星罗棋布,河流堰渠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河水默默灌溉着两岸沃土。

当年,汉高祖刘邦将这一片沃土赐给名将樊哙作为封邑,于是便有樊川之称。樊川作为西安城南第一名川,少陵塬、神禾塬拱卫两边,潏水流贯其间,川道低平,山青水秀、泉水清澈、林草茂密、土地肥沃、风景优美。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中称:“仰中南之云物,俯潏水之湍,乔林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关中胜迹图志》中赞樊川之美:“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

据说大峪河、小峪河和太乙河三水汇合后的潏河是秦始皇修建的人工河道,在长安有一句老话:“秦始皇北打万里长城,南修五里潏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据《诗经·小雅·诗干》及《秦风·终南》等篇记载,古代靠近终南山的樊川地区原是山清水秀的沼泽和绿洲,南山如屏,灌木丛生,修竹密林,溪涧清流,悬瀑暗泻,百鸟飞翔,鱼鱼虾戏水。

从前,这里农人的习俗是每年种植两季主要庄稼,一季小麦,一季水稻。其他还盛产玉米、油菜、豆类、莲藕、蔬菜、瓜果等。春天来临,川道、塬坡的桃树、杏树、苹果、梨树花朵竞相开放,招蜂引蝶。油菜、大麦、小麦收割后,放水耙田,不几天,绿油油的水稻秧苗布满水田,团团藕叶簇拥着荷花仪态万千,阵风吹过,秧苗、荷叶轻卷细浪。辛劳一夏,秋季又是丰收年。

以前,潏河水流潺潺,天然野生鱼虾很多,主要有鲶鱼、泥鳅、锅盖梁(鲫鱼)、螃蟹、河蚌、河虾等,堰渠或稻田里还有黄鳝和蛇,在河泥多处时有鳖印出现。晴天夜晚,潏河湾两边水稻田里蛙声一片,此起彼伏。河渠清水淙淙流淌,凉风习习,天上的月亮时不时在树影竹林中若隐若现。

桂花球大米是秦岭山下长安地区传统种植的一种大米。过去主要分布于:东大、祥峪、子午、王庄、王曲、樊川、太乙、王莽、杜曲、代兆等一带均有种植。过去的老说法“东大鱼米之乡”、“下了王曲坡,稻田都姓郭”、“王曲稻地江村”、“小江南”等等,来形容过去长安水稻种植面积之大。

在秦岭北麓的黄土高原上,怎么会生长这种名贵的香稻?这种香稻的名子又为何叫“桂花球”呢?相传远古时候,整个八百里秦川全都是高低不平的原峁、坡丘和山地,不用说栽水稻了,连小麦和玉米都产得很少。如若遇到灾荒,老百姓在吃光树皮、野草、“观音土”后,就只有饿死这一条路了。

有一天,太上老君从天宫下来,到周至楼观台去讲他的《道德经》,路过长安一带时,目睹了荒年百姓扶老携幼逃荒的惨况,不由得暗自伤感。原来,这老君在得道登仙前是个与青牛为伴的贫苦农夫,后来得道成仙,却从不忘根本。看到长安自然灾害严重,立即折返天庭,套起青色神牛,扛起铁耱,就要下界耱长安沟壑丛生之地,为民造福。这时,烧火童子向他作了一揖,说: “启禀上仙,五帝刚才派人来索金丹了,如误了今日出炉可不得了!”老君想道:“此刻下界,玉帝肯定阻拦,还不如等天黑后再去。”于是他放下铁耱,拴上神牛,到炼丹炉前张罗起金丹出炉的事来。他透过气孔,看到了那满满一炉金光闪闪的金丹,心里不由一动:“与其把金丹给玉皇吃了,还不如让金丹给下界的万民造福呢!”主意已定,便对烧火童子吩咐道:“小心守炉,为师到嫦娥仙子的月宫中讨些月桂之精来炼香金丹。”

月宫嫦娥听说太上老君炼桂花金丹,便拿出了自己所存的所有上好桂花精,装在一个大葫芦里,赠送给太上老君。老君谢过嫦娥,匆匆地赶回炼丹炉,把一葫芦桂花精全都倒了进去。

出炉的时辰到后,揭开丹炉,但见颗颗晶亮的金丹散放出桂花的郁郁清香,老君把炼好的金丹全数装进大葫芦,背在身后,接着又扛起神耱,牵上神牛,跳落云头。太上老君驾起神牛就地向长安开耱,只听得坡、丘、峁、岭在神耱下嘎然作响,不大功夫就耱出一马平川。他又从秦岭中引出一道道河流,浇灌田地,还随手从宝葫芦里倒出金丹来撒播在地里。那些香金丹一落在土里,就变成了绿茵茵的稻秧,刹那间就长成了金灿灿的香稻,只要打下来一碾,就是白莹莹、香喷喷的大米。据说这就是那些浸满桂花精的金丹的大米,因此被起名叫“桂花球”水稻。

这种“桂花球米”颗粒如玉,透亮如珠,出饭如雪,香味扑鼻,筋道可口。相传汉唐时期曾被当作贡米供应汉庭唐皇宫和大清西逃来陕的慈禧太后。

著名陕西笑星郭达的方言小品《换大米》家喻户晓,一身破旧藏蓝色中山装,一顶就得发白帽子,一辆老旧加重28自行车,一条细长打着补丁的口袋,装满“桂花球大米”搭在自行车后座上,古老的木杆大秤,一声清脆喊声“换大米!”至今仍回旋在很多陕西人耳边。

终南山下桂花球

桂花球大米生长期长,水稻从清明节前后务秧,六月份插秧,三个月不停打水,除草,捉虫,十月金秋收割,打稻,晾晒,收仓入囤,碾米包装。历时六个多月,时间长,工序多,劳动强度大。过去又缺少“桂花球大米”品牌宣传,受到市场大米冲击,谷贱伤农,种植量越来越少。而且,随着这一地区河水水位下降,水资源的大幅度减小,农田缩减,长安的稻田面积越来越小,桂花球大米后来只能在秦岭山下个别地方才能见到了。

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在长安原种植桂花球大米的很多地区逐渐开始了水稻复耕,尤其是终南山下关家村的一些有志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年轻人胸怀大志,发扬传统,体验人工插秧这种古老的农耕文化,依托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选用传统优质水稻品种,使用天然有机的栽种方式,完全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桂花球大米,将成为新长安一景。在科学种田的思想指导下,预计到了秋天,这些“有机水稻”将喜获丰收!

在清风拂过的绿色清浪中,在稻花飞扬的传统农耕思绪里,在建设故乡的美好愿景下,躬身农耕事业,守望故乡热土,发扬传统文化,乡愁就在这一片绿油油的秧田里,故乡就在秋天收获的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桂花球大米里……

终南山下桂花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