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浪人

(本文收录于散文集“隔着旧时光”)
十几年前,大约是在1992年吧,我那时候刚从学校毕业才三年多,在一家化工厂的车间当工艺技术员。可是我不喜欢这个工作,学生味未褪,思想幼稚而且傻乎乎的,一切都不甚如意,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差使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那天似乎是个阴沉沉的下午,买了一本书后,我百无聊赖在街道上闲逛。看见在街角的空地上围着一大堆的人,我本来对这些扎堆的事情毫无兴趣,可是,人堆里高挂着的一大片字幅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普普通通的宣纸,白色的毛边宣纸上写着工工整整的小楷和中楷。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盘腿坐在中间,悬着腕在一尺宽的纸上书写着,专注而平和。
他大概有六十多岁,洗得发白的毛蓝色的中山装,上衣口袋里还插着一只黑色的老式钢笔。微黑而精瘦,面目和蔼,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半尺长的灰白的胡须,写字的间隙,他偶尔腾出左手抚一把胡须,使我无缘由地觉得他和唐代的诗人杜甫有点像——虽然我一点都不知道杜甫真实的模样。
周围大概有十几个人,有的在看着他写作,还有一些人在仔细的阅读他已经写好的悬挂着的字幅。
好像是卖字的摊儿,这倒是很让人新奇的事情,我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看。
“大地做床,蓝天为被。抬头星眨眼,低首绿茵地。高楼大厦是牢笼,危墙厚壁是樊篱。隔绝了自然,安得与之谈理,疏远了万籁,何能与之话枫。露宿乐,乐无穷,欣听松涛醒我耳,欢看朝露湿我衣。明月是我伴,群星喜相依。烦恼不侵,愁闷不袭,身傍佛刹禅寺,神游仙洞道第,驰骋想象乐无际。何人品得其中味,详审万物皆藏机,醉眼更相宜。”
这是老人的一首题为“陋宿乐”的诗文,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文字清秀纤瘦,还是很有功底的,而其中所表达的那种淡泊、安然的思想情感更是让人感到在这个浮躁繁华的世界里很难得的超脱。
很显然周围的许多人也为老人的诗文所吸引,不时地问老人一些问题,老人会偶尔停下笔来和周围的人闲聊几句。他的脸上刀凿斧削般的有着岁月深深的印痕,牙齿整齐而白净,声音很洪亮,一口夹杂着普通话的西部方言。
我听出了一个大概来。这个自称叫海客浪人的老人来自遥远的新疆奇台县,我知道那里有著名的古恐龙化石博物馆。从十年前退休后就开始了一条扁担游历祖国山山水水的生活。一头挑着很少的衣物,一头挑着他的笔墨纸砚,他的全部家当就只有两个简单的行李卷,这十年来就一直在外奔波。

我有些敬重起眼前的这个老人来,一大把年纪,还这样乐观而豁达的生活着,心态真是了不起啊。
我一副字一幅字地阅读着老人的作品,越来越觉得眼前这个老秀才般的老人有着非同常人的阅历和人格。
“人生最难是糊涂,追求糊涂便不糊涂。力避糊涂,更加糊涂。”这是一首题为“糊涂歌”的短诗,其中的中国文化味道极浓的做人哲理很耐人寻味。
而这首题为“忍”的教诲,则表达了一种平和、隐忍的为人处事之策,后退一步天地宽啊——“将愤怒化为乌有,将谦让装满胸中。用撑杆跳越是非地,用慧眼详审六合景。故能忍,情自生,愤怒自消矣。”
“碑林文库蕴奇珍璀璨耀古今墨土争参谒字海赞碑林。”这首题为“赞碑林”的诗其实很有趣味。仔细读过,竟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每一句的后两个字同时又是下一句的前两个字,也就是说,当你把这首诗以一个圆圈的形式书写的时候,就是一首妙趣横生的藏头顶格诗。看来,老人还有着孩子一样未泯的童心哪!
更多的是宣传古老文化的尽孝道、睦邻里、祥和做人处世、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的内容,还有大量的游记类的描写。读着这样的文字,你很容易想到眼前的这个老人就像一个传经布道者,苦行僧似的跋山涉水、走街串巷的宣扬着他与人为善、克己复礼般的主张和道义。
老人显得很精神,不知疲倦的和人们谈笑着,不时把写好的字幅挂上去。有的人很喜欢其中的某一幅字了,就问老人卖多少钱,他呵呵一乐:“不图名,不图财,只求心安,要是喜欢就随便给吧。两块不嫌少,五块不嫌多,权当给我的饭钱和盘缠。没钱也可随便挑、随便拿……”
给老人几块钱拿走字幅的人还不少,不过也真有一个子不给白拿走的。老人无一例外乐呵呵的给人家签好名,认真地盖上图章,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双手奉上,很有成就感的样子。看得出,他是因为人们喜欢他的诗作而真正发自内心地快乐着、愉悦着。
整整一下午,我一直守在老人的字摊前,估计卖掉连同白送的诗文大概有十几幅,总收入不会超过二十多元。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等人们慢慢地快要走光的时候,老人拿出一个很大的塑料瓶,咕嘟咕嘟地喝些水,也开始拾掇自己的行囊。灰白而稀疏的头发被微微的夜风吹乱了,我看得出,他也有些累了。
我突然有了再和老人详细聊聊的冲动。在得知他也不知道今晚在哪里歇息时,就邀请他能否住到我那里。老人迟疑了一下就很爽快地同意了,晃晃悠悠的挑着担子跟我走了。
他大概有一米六五左右,身板虽然很结实,但毕竟也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这个年龄的老人们都在含饴弄孙或者遛鸟、务花草,可眼前这个老人却像苦行僧一样,做着也许让很多的人不解的事情。特立独行,超凡脱俗,就凭这一点,也足以叫我肃然起敬。
其实,当我知道老人一般晚上都因为住不起旅店而露宿街头巷尾,“大地做床,蓝天为被”时,就有些心酸,也想力所能及地帮这个老人做一点事。
我当时住的是宿舍,很小的一间房子,好在有两张床。简单的洗漱之后,我给老人和我买来两份饭菜,我们边吃边聊。看得出,他显然是饿了,我却没有多少食欲,草草几口,老人后来竟也很不客气地连我的那份都吃光了,他孩童般的爽快很是让我开心,很容易就使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我们边吃边聊。
老人告诉我他已经六十八岁了,年轻时候喜好拳脚,故而身子骨很结实。在新疆的农场呆过十几年,做过学校老师,妻子早逝,不愿和儿女一起平淡生活,觉得守在家里等着老死太没有意义,就不顾别人的议论和子女的反对外出游历。这十年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中西部,计划要在有生之年,趁着腿脚还能跑动的时候,再到东北边陲和沿海一带看看,则此生无憾矣。

老人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几乎从来不住旅店,一是因为没钱住不起,二来住在旅店里就体会不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与清幽的思想境界了。野外露宿,喝山泉、食野果是常事。
沿途靠卖自己写的字为生,饭食很简单,只要能果腹就行。在每个地方都会遇见理解他的好人,有时候人家会送他一点盘缠,有时候也会像我这样留他住一宿。很多的旅游景点,都会让他免费观看。他感激所有给他方便的人,无以回报,总是在分别是赠人家一幅字画留作纪念。
他轻描淡写而乐呵呵地说着像是别人的故事。
他说最为艰难的一次是前年深秋在秦岭山里迷了路,找不到人烟,饥饿和寒冷又使他病了,真是饥寒交迫啊。后来多亏遇见了一个过路的司机,好心的把他带出了深山,还给他买了药。也亏了他身体结实,给挺了过来,要不就把老命丢了。
最为惊险的一次是在河南境内,居然被人抢劫了,不仅抢走了他仅有的几十块钱,还弄坏了他写字的砚台和纸夹,后来有好心人送给了他一套完整的书写工具。
经历了太多的意外,对这些遭遇他已经看得很淡了,他在一首诗里表达了这种情绪:“被抢一纸夹,友送一纸夹。同样一纸夹,品质天地差。”
老人最为欣赏的就是那个古代的徐霞客,他说现在风餐露宿,颠簸流离,没有任何企图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受他的影响。每到一个地方就把所见所闻编成诗文,这些年下来,已经积攒了厚厚几本了。
他说他的原名叫李霖,后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海客浪人。好心人还给他治了一方印,就是他在每一幅字后面盖的那枚印章。
老人很健谈,滔滔不绝,语言铿锵有力,乐观而豁达,眼神里有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光色,有时还闪过一丝狡黠而顽皮的神色来。
他就像是一个侠客、苦行僧、老学究、老秀才、唐吉坷德、布道者、佛教徒的聚合体。
他和他这个年龄的老人完全不一样,他有些思想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激进和冲动。我对这个老人敬重、欣赏,可还有微微的一丝担忧。
我们就像忘年交一样聊得开心和淡然。我后来一直都非常奇怪人生中的许多偶然遇见,和海客老人的交往绝对是一段奇遇。
第二天,老人就执意要走了,我送给他一件蓝色的中山装,这是父亲给我的,老人穿上后很合体、很精神,他很欢喜。还送给老人十五块钱,一是因为我当时工资只有不到一百元,二是老人执意不肯收我更多的钱,说钱多了反倒不安全,笑着说他又不是讨饭的,沿途卖字还是能够自己用的。
老人大概是觉得很过意不去,固执地送给我几幅他写的字,就是我在此文后所附的图片,老人很抬举的称呼我为“韦华老弟”,使我诚惶诚恐。得知我新婚不久,又在我的书本上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两段祝福的话语,我能感觉到老人内心的感激和孩子般的可爱。
呵呵,还有一个小花絮,我原来的名字是一个很生僻的字,“韦华”实际上是一个字,读”wei”,老人也不认识这个字,把它给拆开了念。我也就将错就错了,重要的是我能理解老人的这种心意。

那天,当老人瘦小的身影摇摇晃晃着从我的视线里渐渐消失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些酸涩。老人一步一步的步子很坚实走远了,一次也没回头,他似乎永远在路上,我不知道他将要走向哪里,也不知道最终他将会落脚到哪里……
后来我又到外地生活和工作了,其间有着许多的变化……直到八年后回到原来的工厂时,偶然听一个知道我和海客老人的故事的同事讲,那个卖字的老人一年前还在厂门口出现过,向很多人打听过一个叫“韦华”的下落,人们都说这里没有这个人,老人停留了两天时间后就不知所终了。
我心里忽然就很难过起来,他没忘记那个忘年交小老弟。
我的耳边回旋着许巍苍凉的的歌声来,散漫、无奈而嘶哑空旷的声音顽强的挤进我的灵魂里,“我像风一样自由……你走吧,最好别回头,无尽的漂流,自由的渴求,所有沧桑,独自承受……”
只是,不知道那个老人现在还好吗?还在路上吗?
如今距离我遇见李霖老人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了,要是老人还健在的话就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了——不,我当然坚信他还健在,还在好好地活着,他肯定是在一个遥远的、我不知道的地方好好地活着……
海客浪人,李霖老先生,你还记得十五年前在西安的街头邂逅的那个忧郁而迷茫的年轻人吗?你还记得你留给他的那几幅字吗?
你还记得那天晚上,在那个陋室里,那些漫无目的、酣畅淋漓的谈话和一老一少的开怀大笑吗?
遥祝海客老人长寿、安康。


200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