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天的北京残奥会今天就要闭幕了,十天来残奥会给世界带来欢乐和温馨。但在我的心目中,这不是看残奥会,而是在读一本厚重的生命教科书。从9月6日,我便轻轻地翻开了这本书,今天读到了最后一页。我深深地感到,这部书真是太精彩了,每一页都跳动了生命的光辉,每一个故事都打动着我心灵的深处,让再一次认识到了,人内在生命的伟大。
掩卷浮想,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仍在眼前:开幕式上,侯斌费力地把轮椅上的自己拉至39米高空,点燃残奥圣火,使全世界的牵挂、鼓励和感动凝聚至鸟巢上空的一根吊绳;“波兰维纳斯”、残疾姑娘帕蒂卡重新回到几周前曾经征战过的乒乓球赛场,续写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的豪情和才华;在博尔特掠过的鸟巢跑道上,“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骑着J形假肢冲向终点,挥洒着残疾人体育明星的魅力;德国选手在开幕式上展开写有“北京你好”的国旗和瑞典、伊朗选手在赛场上亮出的“谢谢中国”的横幅,凸显世界对中国真诚办好残奥会的真情回报……
说真的,这次观看残奥会的感觉与北京奥运会有很大的不同,看奥运会时我很关注金牌的得失,尤其关注我国获得金牌的数量,而这次北京残奥会我的注意力已经全不在金牌上了,我更关注一个个顽强生命的伟大。当看到全身无法动弹的残疾运动员,凝聚所有的力量投出一颗球去,我惊叹他们的潜能;当失去双臂的运动员一次次用头撞向泳池壁,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心灵震撼;当失去光明的运动员相扶着肢体残缺的伙伴一起走来,我读到了人间真情的守望。残奥会的美,不在于金牌,而在于生命涵义。残疾人运动员参加残奥会,是为了来争夺金牌吗?看似如此,其实不是。我认为,他们是来证明自己生命的能量和意义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经常遇到残疾人,每每这时,还感动自己很幸运,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一个健全的人,四肢不缺,眼睛很好,听力也不错。甚至于有点沾沾自喜,妄自菲薄,既同情残疾人,又不太愿意靠近他们。在他们面前,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看完北京残奥会,我才真的相形见拙了,比起他们来,我算什么啊!自己跳高跳不高,跑步跑不快,游泳不会游,打球打不好。置身于他们中间,我岂不是一个“残疾人”吗?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有形的残缺,我自己是无形的残缺。因为,自己的能量太小了,不懂历史,不通文学,不会理政,不会经商,自己太普通,太渺小了。
然而,残奥会也给我了一种启迪,人的生命是美好的,生命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残疾人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他们和我们健全人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人类世界。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也应该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者。残疾人能够做到的,作为一个健全人,难道还不能做到吗?我们要学习残疾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在工作和生活中,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超越自己,活出快乐来,活出精彩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