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半岛新闻

(2007-09-20 15:26:31)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随笔/感悟

   一个很特别的原因,让我非常关注《半岛都市报》,说得准确点,就是密切关注《半岛都市报》的新闻。我不是报人,但读了不少报纸,也偶尔写点文章见诸报端。然而,真正仔细认真地感悟都市类报纸新闻,还是刚刚开始。
 
   过去阅读党报比较多,对于都市类报纸很少涉猎。可是最近一个多月来,几乎天天都在阅读关注都市类报纸了。除了《半岛都市报》之外,还经常在网上阅读《南方都市报》、《江南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等。特别是《半岛都市报》,不仅仅是阅读,而近似于研读了。半岛网上每天凌晨的“即时新闻”里先读为快,因为很多半岛原创新闻首先在这里发布出来,然后就去“青岛新闻”栏目里“复读”,因为这里给所有半岛新闻进行了分类发布,什么焦点新闻,综合新闻、社会新闻、生活新闻,很全面、很详细。这是我阅读半岛新闻的“两步走”。最近,半岛又推出了《半岛电子报》,每天下午上线当天的新闻,可以说是《半岛都市报》的“克隆”和复制,它虽然不是纸质的平面版报纸,但也是原汁原味的《半岛都市报》,再现《半岛都市报》的全貌,什么都不缺少一点的。从报纸版面的设计安排,到文章位置的编发,都是纸质报纸的真实再现。因此,这又是我每天下午必看的新闻。总之,阅读半岛新闻,我每天都进行着我的“三步曲”。由此以来,我对半岛新闻,也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感悟。
 
   窃以为,半岛都市报的新闻量还是蛮大的、新闻的实效性也很强。诸如重要新闻、焦点新闻、青岛城事、青岛社会、青岛热线、青岛社区、青岛生活等等,新闻的方方面面都涵盖了,确实是了解青岛,甚至了解半岛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当然,也不乏一些高质量的重头新闻,很多好新闻都被各个网站转载。但是,总体感觉,半岛新闻似乎缺乏一种厚重的东西,有些新闻给人的感觉仿佛在看一本小儿书,或者是在玩网络游戏。车祸是半岛新闻的亮点,社区水、煤、电、气、车是半岛新闻的主角,看这些东西就像看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一样,大大小小,纷纷杂杂,老太太解手滑倒了也是新闻。关注民生不是不可以,但并不等于简单地罗列民众的生活表象。当然,其他都市报也有类似的倾向。一位博友说得好:长久以来,都市类媒体和生活类媒体一味取悦读者的眼球刺激,剑走偏锋,在新闻社会化、猎奇化、表象化的路上越走越远,赢得了一部分读者(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分中低素质读者)的眼球,不可避免地同样背上了一些社会责任感的负债。
 
    不可否认,半岛新闻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引起了新闻界的瞩目。笔者认为,半岛新闻在具备了广度的基础上,应该向新闻的深度进军。没有一定的深度,就没有应有的分量和大气。报纸的重量不在于它有多厚,而在于它的深度和大气。深度的挖掘,必须赋予其人文道德的关怀,通过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去挖掘新闻中人性、道德的人文内涵,把最具人性、最具美感、最具活力的“珍品”呈现给读者。我常常阅读《南方周末》,也曾接触过《南方周末》的记者,报纸和记者都给我一种深深地的人文主义感受,从心底深处感觉到了《南方周末》的强大实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真的希望,《半岛都市报》在保持现有风格和特色的同时,挖掘深度,以人为本,属于报纸以人文关怀和道德内涵。切实培养一批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浓浓的人文同情心的记者队伍。决不能让铜臭气熏染了记者队伍,新闻的“金子”在人文,记者的品味在“良心”。没有新闻良心的记者,终究成不了好记者。相信,《半岛都市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一定会走得更好。
 
   最后,还是用博友的一句话结尾: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媒体应该采取一种人文主义与道德关怀的视角,去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去挖掘新闻中人性、道德的人文内涵,这样既去除了与传统媒体近乎冷峻、甚至冷漠的客观不同,又与都市类、生活类媒体近乎“狗仔”般的猎奇有异,在新闻中注入了道德和人文关怀,新闻自然会深度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