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年碎忆·“追星生涯”前传

(2008-03-27 05:54:52)
标签:

杂谈

分类: 熟事

我的父亲年轻时应该是一个追星族,家里有一大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大众电影》。我在小学时就经常翻看,看得那些杂志都散成了“单篇”,至今的趣味仍然是喜欢那些三四十年代就出道的演员,比如周璇、上官云珠。

但是,我的“追星生涯”启蒙于一个邻居姐姐,还是我大姐的同学,也姓王。

王姐姐喜欢买《大众电影》之类的杂志,我大姐只喜欢翻看,不喜欢买,王姐姐的书便经常流落到我家,好像那时我刚上初中,或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王姐姐经常到我家带着她的书,或是带走她的书,她口才好,经常给我讲电影故事,绘声绘色,深深地吸引了我。她的书看完了当然要拿走,我不好意思再去借看过的书,便开始自己买。家里给了我一个大柜子放自己的衣服,我没几件衣服,大部分容积都用来装杂志,图书才放入家中书柜,潜意识里可能是想隐藏自己的“追星”行为。从一本本杂志里反复地找自己喜欢的明星有些费劲,我便把杂志上喜欢的明星图片剪下来,贴在一个厚厚的记账簿上,本子现在还在。从中学到大学,从娘家到婆家,从吉林到大连,这个本子和那些影视杂志好像古董一样一直被我带着,其他杂志都被扔掉。多么典型的追星族!我的本子上贴得最多的照片是山口百惠、陈晓旭、林芳兵、胡蝶、徐来,可见我的喜好。我还买由电影改编的小人书,其中最喜欢看的是朝鲜电影《无名英雄》和《血疑》这两套小人书。我不愿意和人家分享我的书和本子,并非因为小气,而是因为这是我的“私秘”。我大姐有一次好说歹说跟我借小人书《无名英雄》和她的朋友们看,翻到一页,她们先是吓了一跳,然后哈哈大笑,因为其中一页女主人公的人头像已被我按原状剪了下来,剩下一个剪影似的窟窿。我不喜欢她们这样笑话我的“爱好”,就更不愿意借给别人我的书了。

高中时,《上海滩》风靡全国,少女们都迷上了周润发。不知从谁开始的,我班女生开始在学校寻找长得像周润发的男生,要不怎么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哪!真被人发现了一个,这个女生几乎是狂喜地告诉我们“咱校有个男生长得特别像许文强”!我和我班一些女生下了课就跑到那个男生班级前等着人家出来,出来的那个男生被我们看得莫名其妙,红脸低头。我们是不是很花痴?!当年那些道具和造型都粗糙不堪、演技夸张、故事逻辑性很差的港台电视剧在中学生中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啊!我们看到了以往没有看到过的形象,看到了比内地想像力不知大多少倍的故事,知道了有一群“异样”的中国明星活生生地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同呼吸,只是闭锁的政策让我们陌生了他们许多年。

大学时我和薇薇更为大胆,在一次看朱晓琳演唱会后,她提议我们上朱晓琳住的地方看她,开始我觉得比较没意义:能看到吗?薇薇执意要去,我便跟着。我喜欢朱晓琳的歌,其中《那一年我17岁》极符合少女时期寂寞、忧郁的心境,她的年龄可能比我只大几岁,梦想像她那样站在舞台上是许多同龄女孩的梦想呢。我们非常顺利地进了宾馆,冒充校报记者和今天助理一类的人物说要采访她,就这么简单,便见到了朱晓琳!电视上看,朱晓琳有些胖,脸比较大,可本人就是个纤细矮小的江南女子模样,摄影机把人的形象太夸张了。朱晓琳那天有些感冒,身体不舒服,又是刚下台,还是微笑着接待了我们,几乎是有问必答。听当我和薇薇把我们见到明星的经历奔走相告后,同学受到了鼓励,还有几个人去见她。大学实习我在长春的《城市时报》(现在更名为《城市晚报》),我主动要求在文化部,其中目的之一就是想跟着老师跑长春电影制片厂,找机会看明星。实习期间,我采访了冯巩和香港明星刘永。冯巩人谦虚和善得不得了,脸上始终堆着笑纹,简直比亲人都亲的感觉。

这就是我的“追星生涯”前传,直至现在也追星,不过少了许多新鲜、狂热这类的东西,是中年人理性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