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展:从订货会到参展疲劳
常海庆
本月中下旬,第59届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将在深圳举行。从今年开始,国药励展将一连三年在深圳举办春季医博会,在成都举办秋季医博会。尽管医博会已经由过去的国内展会发展为国际盛会,由过去的产品订货会变成了实际上的联谊会,但是参展厂商仍然乐此不疲,生怕有“不在医博会上露个面,说明你公司不行了”之嫌。故此,医博会展位年年紧俏,国药励展的“大哥”地位岿然不动。
国药励展4月7日发布的第59届医博会展前预登记调查结果显示,本届观众参会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新的供应商(62.20%),其次是获取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信息(52.93%),第三是会见老客户(44.05%),购买产品(42.98%)仅排在第四位,其他为:寻找新的代理商/经销商(32.91%),参加论坛及研讨会(19.26%)。调查中观众感兴趣的产品依次为:医用电子(53.70%),医院系统(47.24%),外科手术及急救(43.49%),实验室及检测(39.97%),医用影像(38.86%),康复治疗(33.04%),光学仪器(27.13%)。虽然“62.2%的预登记观众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新的供应商,47.24%的观众对医院系统产品最感兴趣”的统计数据有主办方诱导卖方与买方参展参观的明显意图,但据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年初讲,“办会的时候有10万人来”,却足以说明了医博会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
仅次于医博会规模的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CHINA
MED),本月初在北京举办了自1989年以来的第20届,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等单位主办,历来被业界称为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队系统医疗器械展。本届展览有20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家医疗设备生产经营厂商参展,全军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单位3000多名代表参观展览,15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60余场专题学术交流,各单位集中招标采购价值约10亿元的医疗设备。
在国药励展和总后卫生部医疗器械展的格局下,地方性的医疗器械展因其规模小,展次频繁,常被厂商抱怨“参展疲劳”。以广州地区为例,本来有春秋季广交会医药保健品及医疗器械展(区),以及几个(医学)学会学术年会医疗设备展,仅每年3月份,就有光亚医疗器械展,锐戈医疗器械展,华南口腔器材展,9月份有亿帆医疗器械展,各展览商紧锣密鼓,“你方唱罢我登场”,参展商“展完东家展西家”,“参展疲劳”由此而生。
从现象上看,“参展疲劳”的原因在于展览频次过多。人们批评地方性展览“三多两少”: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重复办展多,名牌展少,名副其实的国际展览少;批评展览商看到了会展经济所带来的可观收益,看到了这个新兴产业的表面繁荣,于是纷纷去抢占市场先机,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去分一杯羹,其结果造成恶性竞争,削价压价以致于无利可图的不智之举。殊不知,公立医院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下,医疗器械的流通已经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医院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医疗器械采购的主动权。因此,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必然更趋激烈。
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产品难卖,生意难做。医博会的产品订货会变为实际上的联谊会反映了这种变化,地方性的医疗器械展“参展疲劳”更反映了这种变化。在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售前、售中与售后服务质量,才是医疗器械厂商的根本出路。
加载中,请稍候......